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例说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循环小数”一课教学片断与评析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88次
  • 评分4
  • 21
  • 0

江苏洪泽县西顺河镇中心小学(223114) 张 永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明确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进行了定位。然而,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得怎么样了呢?客观地说,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原因是教师尚未在教学理念和学生操作之间搭建桥梁。

为了搭建好桥梁,许多一线教师坚持进行种种具体操作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出现了很多渗透课标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显著的好课。下面,本文拟对“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片断进行评析,希望能对“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有所助益。

片断一:矛盾让学生自己体验

课始,教师组织男女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

男生组题目:21.305÷5,70.7÷33。

女生组题目:21.45÷5,l0÷3。

男女生很快完成了第一道题的计算,他们信心大增,因关系胜败,都全力以赴,可第二道题却怎么也算不完。“为什么呢?”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被遇到的问题激活,一种想解开萦绕心头矛盾的欲望油然而生,此时学生已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最佳学习状态。

生(焦虑地问):为什么10除以3总是除不尽?

师(不动声色):你们再想想啊!

……

[评析:教师设计计算比赛活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疑趣相生的情境,并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使学生产生了“无论如何也除不尽”的认知矛盾。]

片断二: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

面对学生的焦虑,教师并不急于帮助学生解答疑难,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商中出现的奇怪现象,让他们深入思考继续除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形。

师:每组第二个题目中的商的小数部分可以除尽吗?

生:不能。

师:那你们想想,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呀?

生1:10除以3的后面总是3。

生2:小数点后的数字总是一样的。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空,使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去动脑筋想办法。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循环小数的特征弄清楚,有效改变了被动学习的传统授课格局。]

片断三:方法让学生自己创造

在学生遇到矛盾、久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把循环小数的概念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概念。之后,教师让学生任意举出无限循环小数的例子,学生纷纷举手,正确地举出了一些例子。

由于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无限,该怎样表示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小课题。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表示方法直接教给学生,但这节课中教师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表示方法,看谁的方法最巧妙。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为有了充分的创造空间而活跃异常。

[评析:只有教师提出颇具创造性的问题,才会引发学生的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创造性的结果。]

片断四:答案让学生自己评价

正当学生议论纷纷时,教师又让学生相互出题考对方,这时出题者骄傲自豪,做题者跃跃欲试,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乐学氛围。

[评析: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感到轻松和谐,能享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别人的经验;不仅能关注知识本身,而且能关注如何学习,真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五: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有学生向教师提出:“分数化小数时,有可能化成有限小数,也有可能化成无限循环小数,能不能化成无限不循环小数呢?”也有学生不经举手就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总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

[评析:上课教师一向主张“当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表个人看法”,从他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赖以发挥、发展的土壤;提供广阔充分的学习空间,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得以发展、提升的保证。]

纵观这一节数学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师巧妙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的安排,步步为营地把教学推向深入,使知识结论自然而清晰地浮出水面,学生如同自己发现了真理一样,兴奋而活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可以用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来进行概括: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