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紧扣三个点,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 投稿Char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69次
  • 评分4
  • 51
  • 0

浙江江山市贺村小学(324109) 徐 敏 姜 晖

很多教师常有这样的经历:课堂教学中激情四射、滔滔不绝地讲解,换来的却是学生错误百出的作业。为什么教师的艰辛换不来学生的正确率?《学记》:“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我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唯有把准新知生长点、新知生成点和学生困惑点,才能使我们教师少讲或不讲,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一、把准新知生长点 ,在生长点上讲清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如果我们在新授课教学时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准新知的生长点,在讲清新知生长点的基础上,顺势展开教授新知的过程。

案例:“认识方程”教学片断

师:数学知识之间有许多联系。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出示下图),香蕉重100克,橘子重80克,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1:100克>80克。

师(出示):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们的关系?

生2:1个苹果与2个橘子一样重。

师:一个苹果重160克,一个橘子重80克,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3:160=80+80。

师:如果把其中一个橘子换成萝卜,天平可能会怎样? 

生4:橘子与萝卜比苹果重,即

生5:橘子与萝卜比苹果轻,即

生6:橘子与萝卜与苹果一样重,即

师: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上面三种情况吗?

生7:160﹤80+x。

生8:160﹥80+y。

生9:160=80+z。

……

在认识方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量与量之间存在相等或不相等关系的知识积累。因此,本课创设“比轻重”的教学情境,先引导学生回忆两个数量间不相等的关系,接着通过变式,再次引出一个量与另两个量存在相等或不相等的关系。这种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根”、以已有的知识为“枝”的教学,既能够激活学生以往学习中已掌握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自然地提出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打下基础。

二、把准新知生成点,在生成点上讲透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及时捕获学生的兴趣点、思维的亮点、新知识的生成点,并适时地给予引导、提升,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思想方法。

案例:“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巡视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逐一讲评这三种方法,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与算法)

师:这三种方法,你比较认同哪一种算法?(生答略)

师:比较第二和第三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4:这两种方法都是将21拆成20加1,然后再计算。

师:既然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把第三种方法擦去,现在黑板上只留下两种方法。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做课本的练习题,并比一比谁的速度快。(生尝试计算)

师:你为什么能这么快解决问题?(生答略)

师(小结):用竖式计算比较简捷些。

……

比较优化各种算法,是本课新知的生成点。对于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来说,用旧知识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不难,但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因此,对于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竖式计算?”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基本上都不会去思考,且基本上说不清、道不明,这个需要教师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生成点上进行点拨、引导、强调,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扎实。

三、把准学生困惑点,在困惑点上多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把准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又弄不明白的地方,把准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表达出来的时机,在此处、此时及时地组织教学,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案例:“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片断

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62-48。

师:这里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呢?

生2:因为求小东与小红比较的结果。

生3:小东跳的是较大的数,小红跳的是较小的数,多跳多少下是相差数。

师:你们是从哪句话中知道小东跳的是较大数,小红跳的是较小数呢?

生4: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

师:解题时遇到“……比……多(少)”的句子时,我们要从中读出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然后依据关系,选择算法解答。

……

求比较的结果用减法计算,许多学生心里都明白,但表述时显得生涩不清,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借助语文教学中字、词、句分析理解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比……多(少)”句子的分析理解,使学生清晰地把握两个量比较关系的内涵,形成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的数学用语。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时,在解题过程中就会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记》中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古人亦主张讲解以简约通晓为好,作为从事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我们,更应把握讲的时机。教师应在把准知识生长点、知识生成点、学生困惑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用较少的时间讲清、讲透、讲明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