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有效使用数学主题图的若干策略

  • 投稿南小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18次
  • 评分4
  • 31
  • 0

浙江天台县白鹤镇中心小学(317200) 姜忠帅

主题图是指能反映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知识内容,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图画。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既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又能够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众多当前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淡化功能、曲解图意、忽视目标、缺少灵活等主题图使用的误区,使主题图失去应有的数学价值,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主题图呢?

一、深刻理解主题图的内涵

主题图内涵丰富,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对数学的理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百羊图,即有100只形态各异的小羊分群遍布在草原上,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大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把这个主题图删除了,代替的是一张十乘十的百格图。用百格图来代替百羊图,其实是教师没有读懂教材。十格十格出示的百格图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能很快从10数到100,但思维含量被大大降低了。而百羊图却打破了这种静态的呈现方式,力图把数学还原于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

如何理解主题图的内涵,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说,正确理解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但有时主题图的丰富内涵让教师一下子难以把握,所以我们不妨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或同事之间多进行交流,而不能随意篡改、歪曲编者的意图。也就是说,教师在每一次上课前要多下工夫和多做功课,先问问自己:“主题图的意义,我真的理解了吗?”

二、准确把握主题图的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每个学科、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才能将其落实到位。教材中的学习素材丰富多彩,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知识要点都渗透在教材的各个内容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一课,该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做风车的步骤,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上成劳技课。因此,教师应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分析主题图,并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思考,就会发现这其实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教学过程。这样,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进行观察:先用长方形的纸折成两个三角形,再剪去多余的长方形,就成为一个正方形,最终成为一个风车,风车转动后的轨迹是圆形的。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能落实预设中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多从数学的角度去把握主题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用好、用对主题图。

三、丰富深化主题图的内容

1.丰富主题图内容

很多教师误认为主题图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仅用于课始导入的那几分钟时间,然后便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了。其实,这样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把数学知识融入主题图情境中去,使主题图的内容丰富起来。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如果只是通过主题图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这样教学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容量不大。如果教师及时增加另外一些信息,如“聪聪买了3本笔记本”“明明买了8本笔记本”等,这样就丰富了主题图的内容。如此一来,创设的情境中就不只有单一的问题,而是多种学习素材的整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为有利。课堂教学中,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就可以列出以下一系列的算式:聪聪要花24×3=72(元),明明要花24×8=192(元),阿姨要花24×10=240(元),欢欢要花24×12 =288(元)……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起到复习知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作用,又能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问题,使复习和学习新知的目的均得到落实,这也是运用主题图最成功的案例。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深入探究,触类旁通,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思维训练的目标。因此,主题图在整节课中,既能用以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又能引出例子和新问题,并以此为依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既提高了练习的密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又拓展了思维训练的深度,使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更多练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只注重主题图知识点的传递功能,而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样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或平均使用力量,或缺少提炼,教学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教学价值,渗透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地使用主题图,教学中做到梳理提升、提炼渗透。例如,教学三年级“搭配”一课。

(1)尝试猜想。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老师周末准备去秋游,有2件上衣和3件下装,你能帮老师设计一下,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吗?

(2)思考讨论。

师:用上衣和下装搭配,到底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请大家用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地记录下来。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

(学生展示汇报)

(4)观察比较。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了哪几种记录的方法?

(多媒体演示两种搭配方案的思考过程和不同的记录方法)

师(小结):你认为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地表示出来?

(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大部分认为连线或编号的方法较好)

(5)拓展延伸。

师:要使每人的穿着不同,请你增加一件上衣或下装,并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请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地记录下来。

(6)层次练习。

创设买午餐、选择游园路线、破译密码等问题情境,并梳理教材中的练习,使每一个问题情境均有目标重心。如买午餐的情境从原来的“二三搭配”拓展为“三三搭配”,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选择游园路线的情境则侧重于符号思想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路线”等问题;破译密码的情境从“密码是由7、8、9三个数字组成的一个三位数,猜一猜密码可能是多少”的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

上述教学,通过尝试猜想、思考讨论、展示汇报、观察比较、拓展延伸、层次练习等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体验、感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经历有序思考的过程,并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放在首位,发挥每个素材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完整建构与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来体验感悟,从直观的问题解决中逐步梳理提升,达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

四、优化创新主题图的使用

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会使用,而且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达到优化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分层展示,依托主题图

主题图中往往隐含着一些重要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各年段的思维发展特性,将学生引入合适的主题图中去发现、提出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二年级的“解决问题”一课,主题图设计有看戏、玩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这些情景中都有各自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将各情景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分层展示,引导学生收集不同的信息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

2.创设情境,串联主题图

儿童对故事最感兴趣,因此故事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课堂中,教师可将主题图的内容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亲近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教师这样执教一年级“0的认识”一课:课始,教师以“小猴子过生日,猴妈妈送礼物”的主题串联起三幅主题图。这样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理解了0的含义。

3.动态呈现,活化主题图

学生通过主题图看到的只是知识的结果,而数学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生不断深入思维的结果,形成这些思维结果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原本静态呈现的主题图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一课,主题图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后来飞来了3只,飞走了2只”的情景。可见,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是一次“合”与一次“分”的连贯结合,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果仅呈现一幅静态的画面,学生对“先……再……”的过程就不容易看清楚。课堂教学中,我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主题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跳出主题图使用的误区,充分领会其内涵,合理、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把握好教学目标,为实现生本课堂、有效课堂服务。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