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导在关键处——两次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 投稿Char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7次
  • 评分4
  • 28
  • 0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224001) 严桂娟

最近,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我经历了两次磨课,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课标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针对“教师主导”这一课标理念,教学中教师如何导、导在何处,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次磨课:

(先出示购物单,如右表,让学生填写,然后引入话题进行讨论)

师:怎么计算2.4×10?

生1:2 . 4元就是24角,10个24角就是240角,就是24元。

生2:我先算2元乘10,再加上10个4角,就是20元加上4元,等于24元。

师:那么,你怎么计算2.3×4呢?还有别的算法吗?

……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2.3×4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迟迟无法进入竖式计算的思维中。即使我强行引入竖式计算,学生依然将数学计算经验停留在朴素算理中,对小数乘法中的相同数位相乘和相加无法真正理解,因而造成了思维的盲点。结果,学生被硬拽到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和书写中,导致课堂探究无法展开,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

为此,我进行深入思考:“第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哪里?怎么把握?第二,该如何在新知引入时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之中?”先从第一点来说,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小数意义和性质,并且他们熟练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经验,我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小数乘整数,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数学经验,从旧知引向新知的学习。但问题在于,学生习惯了用旧有的方式思维,认为“拆开算”很简便,尤其是在2.4×10的计算中。也就是说,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新知之间没有产生认知冲突,自然无法激活思维。这样,我找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引入新知时一定要从认知冲突入手,才会激发学生产生探索的动力。

第二次磨课:

(出示购物单,如右表,学生填写后交流)

师:怎么计算3.8×4?

生1:先用3×4,再加上4个8角,即12元加上3.2元就是15.2元。(也有学生想列出竖式来计算)

师(根据学生的算法,整理思路):可以将小数化为整数计算。(然后出示以下四种算法,激发学生思考)0.35×27怎么计算更简便?

根据我罗列出来的这几种算法,学生产生很多疑问:是把小数点对齐,还是将末尾对齐?为什么竖式和横式的计算结果不一致?怎么对齐小数位数……这些疑问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如何确定小数乘整数的小数位数,从而展开算理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我结合2100×25的算法“先计算21×25,而后在计算结果的末尾添上两个0”,启发学生计算0.35×27:可以先算35×27,然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末尾小数点的位置。这样,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根据两次磨课不难看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是学生主体的发挥,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又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导及导在何处呢?

1.导在新知萌发处,追问本质

学生新知的建立,既是旧有知识体系和数学经验的激活,也是新知与旧知建构通道的一个过程。此时,教师担当的责任就是要沟通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学生的经验入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根据我的第一次磨课,发现新知和旧知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干扰,学生旧有的经验和知识有时候会成为新知萌发的制约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如在第二次磨课中,针对0.35×27的计算,学生对几种算法产生了疑问,我借此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整数的数学本质,使他们渐渐明晰算理。对于教师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要考虑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的矛盾点,不能盲目教学。

2.导在推理过程处,挖掘教材

小数乘整数的教学,教材省略了如何引出竖式计算这一环节,这个地方的留白显然对教师教学是一个挑战,但同时又是激发教师主导的关键点。毋庸置疑,如何使用竖式计算,是学生推导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的关键之处。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拓展教材,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第二次磨课时,我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另辟蹊径,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通过探究真正获得新知。

“小数乘整数”的两次磨课让我深深感悟到:教学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索者,唯一的区别在于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导在关键处”,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学到关键点”。无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是重点。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