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柳暗花明又一村——例谈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投稿抓老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68次
  • 评分4
  • 22
  • 0

浙江台州市仙居县安洲小学(318000) 彭柳萍

前测,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通过对前测产生的数据分析,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前测,是教学预设的“奠基石”,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有效地运用前测,能为课堂教学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困惑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承接了一堂县级教研活动的展示课,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是一堂典型的概念课,在概念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画高”技能的教学。为了将概念的揭示和技能的落实能在本堂课完美地结合,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和磨课。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本堂课应重在概念的理解和画图技能的教学上,尤其是高的概念的揭示和画高的方法。因此,在概念的揭示及画高方法的指导上设计了“自学高的概念——以概念画高——画高技能讲解”这样三大环节,以此突破重难点。在试教后发现,在此环节花了大量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也并不乐观: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兴趣低,部分学生对高的概念无法清晰理解,部分学生对画高的方法不得要领。

面对这一现象,我感到很困惑:在重难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分解和落实,为什么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而且毫无学习兴趣?

经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前测尝试

基于试教后产生的困惑,我作了这样的思考: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对学生的前认知有所偏差?抑或是对难点分解上存在误区?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未授课的四(3)班51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式的前测。

【前测内容及反馈】

1.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至少写三个。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三角板、支架、自行车……

2.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全班学生都能画出三角形。

3.三角形有高吗?有()条。

有32人认为三角形有1条高,占全班人数的62.7%,;有7人认为三角形有3条高,占全班人数的13.7%;还有4位学生认为有无数条高,占全班人数的7.8%。

4.请试着画出它所有的高。

准确画出1条高(水平方向上的)的有34人,占全班人数的66.7%;准确画出3条高的有4人,占全班人数的7.8%。

5.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设计成三角形(如屋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你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1)节省材料;(2)美观 ;(3)方便; (4)牢固。

有44人选择“牢固”,占全班人数的86.3%。

【前测数据分析】

基于对前测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到: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不是空白的,而是有着非常感性、形象的认知,只是缺少一种精炼的概括。另外,学生由于在前期的学习中有了对“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的充分认知,80%的学生认为三角形是有高的,而且也有近80%的学生能正确画出1条高(水平方向上),甚至有个别学生能准确画出3条高,说明三角形的高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只是缺少更理性的感知和拓展。

2.学生的学习难点分析

对于本堂课的难点——画高,学生的认知从调查数据中可见一斑。66.7%的学生能准确画出一条高,7.8%的学生能准确画出三条高。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已对高的概念有了较好的认知,且能画出一条高,却画不出另两条高?是在概念上有认知盲区还是技能上存在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问卷调查后,对学生进行了谈话式的前测,了解到画出一条高的学生的思维认知是“当三角形转一下后,高变斜了,它就不是高了”,也就是说学生对高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水平方向的高”。

在对前测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后,我重新思考了本堂课的定位和设计。

【教学再设计】

教学片断一:

师:你认为三角形有高吗?(有)

师:你能画出来吗?(生动手画高,师展示生第一次独立尝试画的“高”)

师:你觉得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要从顶点开始画,要画一条垂线,往对边上画……(根据学生不完整的表述出示反例,引导学生完整表述)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从一个顶点往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

改变概念的揭示方法,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也就是通过画图演示去解释事物的发生过程。

教学片断二:

1.高的概念的扩展

师:这是高吗?(课件演示,出示图1)这还是高吗?(出示图2、图3)

生:是……不是……

师:为什么认为不是高?(因为斜了)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还是高呢?(它还是从顶点出发的,往对边画的一条垂线)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只要是从顶点往对边画的垂线都是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三角形还有高吗?还有几条?你能画出来吗?

2.画高层次一:转纸

生汇报画高方法:画哪条底边上的高,就把纸转至这条底边在水平方向时再画。

3.画高层次二:转尺

师:如果老师想画出黑板上三角形的高,是不是也要把黑板转一转呢?

生:不行,可以转尺子(动手实践转尺画高)

基于对前测数据分析后的思考,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再设计。课堂实践效果证明:这样的设计非常成功。

前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从第一次试教后的迷茫、困惑,再到成功教学后的喜悦,在追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的同时,也让我对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1.前测——教学预设的“奠基石”

一方面,前测能准确定位教学预设。通过围绕具体课时的二维目标展开的教学前测,能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准确的学生起点认知。在知识与能力的前测上,可以了解讲授新课前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果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探究过程中,不需要探究也明白了,那这种设计就是无效的;如果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难度很大,学生无法回答、不能操作,没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失败的。那么,怎样的教学预设才是有效的呢?第一,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它必须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做好前测。

另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在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学段或者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普遍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兴趣爱好和意志品质等。从而了解学生在这一具体时段,对于知识的认知、构建存在的差异。

2.前测——教学行为的“风向标”

首先,前测为教学行为提供数据支持。

感性使数学课堂更具人性化,更精彩生动,而理性则使数学课堂多了一些数学化。在现今数学课堂追求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本身的东西,应让课堂多一些理性,让我们的教学行为更严谨、更科学化。而前测就是让数学课堂科学化的第一步。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具体数据之上的,有了具体数据的支持,设计的教学行为才有据可寻,而且实践证明建立在具体数据上的教学行为非常成功、到位,学生的学习也变得轻松、和谐。

其次,前测为教学行为选定最佳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状况进行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行为时,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不到位,所以,设计的教学行为与预设的效果存在偏差。而通过前测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找到最佳的策略,让教学行为更具针对性、更有效。

纵观现今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常常感慨尝试过很多方式去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课堂效果总是和自己的预设背道而驰,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学行为的方向不明确。那么,前测无疑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它能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数据的支撑下,寻找到一种最佳的教学行为策略。

3.前测——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很多条件,而前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它能将经验和反思有机融合。

第一,前测设计,帮助教师研读教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发展的可能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前测的内容设计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同时要了解学生对后续知识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前测的设计就要遵循教材的编排,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解读。对于前测的设计,不光要求教师对纵向的知识体系了然于心,同时,还要求教师涉猎横向的知识体,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从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研读教材。

第二,前测分析,促进教师积累经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积跬步后而达到千里,但是前测却可以为教学经验的所得另辟蹊径。数据是理性思维的工具,它能为教学经验提供有效数据支持。通过对前测的数据分析,能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盲点,为教学行为提供借鉴。通过前测,能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对前测数据的分析,可以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可以说,前测,是教师积累经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前测分析中所得到的具体数据是教师定位学生认知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技能等特征的宝贵财富。

第三,制定对策,提高教师思辨能力。对前测的数据分析后所做出的相应教学对策,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充分前测,达到对学生总体情况与个体差异的准确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学习需求、个性差异、思维方式与学习特征等,充分预设课堂生成情况,尽可能地对每一种课堂生成情况都作出充分的、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应对。在把握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的前提下,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调控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况,上课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解决策略进行有层次的展示,从而有效调控课堂。

从困惑迷茫到最终的豁然开朗,前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测,是教师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确定课堂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前测的开展受到时间、人力的局限,所以无法做到每个课时都做前测。那么,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在一学年、一学期、一个学段或某一学习单元学习前进行前测,以此准确掌握学生在相应时段、相应知识技能上的认知,从而制定最为有效的教学。前测,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知,有所思,最终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