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组织形式

  • 投稿cC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83次
  • 评分4
  • 38
  • 0

福建安溪县第五小学(362400) 陈梅珍

设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破,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它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课堂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实践探究,解决问题;汇报交流,有效互动;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始至终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活动情境对学生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指引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以及师生共同展开的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情境创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如下方式:

1.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时,用多媒体播放“小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四只小动物从同一条起跑线起跑,分四个道次沿椭圆形跑道跑一圈,再回到同一个终点,谁先回到终点就为第一。运动会是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活动,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自然。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了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发现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比赛公平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创设情境

适当应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如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教材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再现数学知识。在“走数字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投篮比赛”“起立游戏”等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3.用模拟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后,教材呈现了一个商店的模拟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纯地听听练练,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应用、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其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数学方法、思想,发现数学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独立探究

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决定探索方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探究活动。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看一看 摆一摆”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平面图形。之前,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等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活动课要求学生独立用小棒把这些图形拼摆出来,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具体化,加深对已学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有3个角,正方形有4个直角,用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的形状,用6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长方形,等等。而用6根小棒拼成一个六边形的操作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会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小组探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可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掷一掷”时,可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2人负责轮流掷骰子,1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求和,另1人负责监督,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汇总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索原因时学生产生了困惑,我适时点拨:“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掷骰子的两位同学最有发言权。”学生1:“和是5、6、7、8、9这些数的组成比较多,掷到的机会多,可能性就大。”学生2:“和是2、3、4、10、11、12这些数的组成比较少,掷到的机会少,可能性就小。”

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采用更简便、更直观的方式来呈现以上结果(如下表)。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可能性”的理解就不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汇报交流,有效互动

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交流的机会是《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流中有效互动、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以活动促发展”。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我有意不将最佳方案的获得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不断经历方法优化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得出多种精彩的方案设计:(1)一个一个通知,共要15分钟;(2)把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先将电话打给3个组长,再由3个组长分别通知4个组员,共要7分钟;(3)把15个人平均分成5组,5个组长再分别通知2个队员,要7分钟;(4)把15人分成4人、4人、4人和3人,前面3个组长分别通知3个人,第4个组长通知2个人,6分钟通知完;(5)把15人分成三组,分别是6人、5人、4人,共用6分钟;(6)把15人分成5组,分别是5人、4人、3人、2人和1人,要5分钟;(7)每个队员接到电话后都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用4分钟就能通知16个人,而且不用计算(最佳方案)。这样的教学中,打电话的方案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从“平均分组”到“分组可以有不同”,从“老师、组长不空闲”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不空闲”,学生充分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并体会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这得益于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的目的。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活动结束前的总结能使活动更深化、更有价值,有助于学生回顾梳理整个研究过程,明确探究方法,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例如,四年级上册“你寄过贺卡吗”的总结环节,可让学生谈谈:贺卡和环境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问题和好的建议?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应重视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如“你寄过贺卡吗”的课后实践作业:(1)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资源的问题;(2)在社区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以各种形式(如作版面、黑板报、演讲等)宣传环保知识。使学生通过活动由认识到行动,由从自我做起到影响周围的人,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目光,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的过程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我们应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