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联系生活积累实现学习突破——以“小数的性质”一课教学为例

  • 投稿Kenn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28次
  • 评分4
  • 19
  • 0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1) 徐 明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是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因此,教师要走近学生的生活,把握好他们的认知起点,科学地组织与安排教学,让学生从容、快乐地走在数学学习的路上。下面,结合苏教版“小数的性质”一课的教学,谈一谈走进学生生活对有效突破教学的思考。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在超市购物中见过商品的标价吗?是如何表示商品价格的?

生1:一支自动铅笔的价格是3.90元,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5.60元……

师:结账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付款的呢?

生2:3.90元,我付了3元9角。

师:3元9角用我们学过的小数又是怎样表示的呢?

生3:3.9元。

师:是吗?这和商品的标价是不一样的,营业员会把这支自动铅笔卖给你吗?

生4:会的,一定会的。因为3.90元和3.9元都是3元9角,它们是一样的价钱,只不过是表示形式不同而已。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谁能再说说这种现象?

生5:一块橡皮1.00元,就要付1元。

生6:一个信封0.50元,就是要付0.5元。

师:看来,同学们的经验还蛮丰富的!刚才说了这么多的付款方式,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并试一试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自己的结论,有信心吗?(学生积极探索,并仿写出等式)

生7:7.00元=7元。

生8:19.80元=19.8元。

生9:0.60元=0.6元。

师:老师发现等号左边的数的后面都带有0,而右边的数都有变化了,这里面是不是隐藏着什么数学规律?大家相互研究一番,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10:小数后面的0去掉后仍然相等。

生11:不对,应该是小数末尾的0去掉后,结果是相等的。

师:小数后面的0和小数末尾的0不一样吗?

生12:不一样。小数末尾的0是指小数最后面的0,而小数后面的0就有可能不是最后的。如6.060中就有两个0,最右边的0才叫末尾的0,而中间的0就在6的后面,是容易混淆的。

师:你们赞成他的理解吗?该怎样很好地说出来呢?

……

分析与思考:

上述教学,通过商品标价的回顾引入小数,使数学知识更好地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之上。这种有效引导学生审视身边数学资源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使数学教学显得亲切自然。

1.依托经验,感悟所学新知

回顾购物付钱的生活场景,既能凸显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又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教学充满了无尽的意蕴。同时,通过3.90元与3.9元付钱问题的思考,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阐释新知,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能够从容地得出3.90=3.9。这样教学既为后续的仿写提供了基本范式,又为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提供了认知基础,使学生在探究中完善自身的认知建构,有利于他们内化所学的数学知识。

2.引领模仿,促进学习深化

模仿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建构认知模型的有效举措。上述教学中,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购物场景的再现,利用付钱方式的辨析,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新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既能深化他们对生活现象的解读,又能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感知,让学生意识到“小数末尾的0是可以去掉的,也是可以添上的”,从而使小数性质的雏形在学生的追问中得以形成。这样教学,能够巧妙地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突破学习上的瓶颈,让数学学习变得更精彩、更智慧。

3.引导思辨,助推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是知识内化、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辨活动,使学生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辨析中科学地解剖数学现象,提炼数学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上述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举例,并指导学生对列举出的等式进行辨析,有利于学生形成第一次正确的感悟。同时,对一些特殊等式的剖析,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小数中的0不是可以随意取舍的,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操作,才能保证小数的大小不变。特别是对“小数后面的0”与“小数末尾的0”的比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从而构建更加科学且合乎数学知识的体系。这样教学会收获最佳的效果,实现使学生触类旁通、健康发展的目的。

走进学生的生活,数学教学将不再囿于教师的想法,而是更加走进学生的世界,既彰显学生的个性,又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和闪动灵性的智慧之光。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