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让情境润泽数学课堂

  • 投稿马遥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37次
  • 评分4
  • 19
  • 0

安徽庐江县城关小学(231500) 徐 娜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数学不是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主学习的条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恰当的情境就是教学的母体。事实证明:让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创设情境行之有效。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我经常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如教学“6的认识”时,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同学们都喜欢看智慧树节目,今天是小咕咚的生日,你们看有几位花仙子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客人来了,红果果和绿泡泡搬来了几把椅子?倒了几杯茶?端来了几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放一块点心,共有几块点心?

师:你们看到的花仙子、椅子、杯子、盘子和点心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6个。

由于问题的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切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品尝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的放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创设问题的情境,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一种时尚与潮流。好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把学生引入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教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插上一根小钉子,手中拿着一根大约30厘米长的细绳。

师:假设这个插钉的点是我们学校,方方家在距离学校300米的地方,现用这根细绳表示300米的距离,大家猜猜看,方方家可能在哪里?谁上来用细绳比划一下?(生比划描点后得出这样的点能找到无数个)是啊!只要距这点的距离是300米的地方都有可能是方方的家,那么怎样用一幅图来表示出这无数个点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先讨论讨论,再画一画。

生1:我们是将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另一端系着铅笔,画了一个圆。

师:为什么这些点到学校的距离都是300米?

(学生折纸找圆心,探索圆的半径)

师:若另一个同学明明家也距离学校300米,那么他们两家的最长距离是多少米?

生2:600米。

师:为什么?

生3:相当于一条直径的两端。

.......

提出问题,让问题引领操作,让问题拓展提升思维,再让新问题引领操作。学生始终带着问题,研究新知,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教学结构紧凑且环环相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的数学教学和学习。

三、创设变化情境,让学生温故知新

在教学中,针对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创设两个背景相同而教学要求不尽相同的连续情境,通过情境的变化凸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温故知新。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一节课时,教学伊始,我创设了“统计纸盒子中三种图形的个数”这一静态情境。

师:同学们!在这个盒子里装着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三种图形,现在要想知道它们分别有多少个,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可以用已经掌握的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对盒子中的三种图形进行统计)

师(利用多媒体又出示了一个长方体盒子):这个盒子也装着这三种图形,不过,这个盒子很神奇——拿出一个图形,它会立刻跑掉,你们看!(多媒体展示)要知道这个盒子装了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该怎么办呢?

生1:三个人,一人记一种图形。

师:这种方法很好!现在如果让你们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又该怎么办呢?

生2:出来一个圆形,我就记一个。

师:好办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办法记一记,请做好准备!(教师重新播放多媒体,学生独自记录,然后集体交流)

……

在“温故”形成的静态背景下,教师及时呈现电子盒子中动态的统计对象(出现后立即消失的三种图形),突如其来的“动态情境”直接与学生头脑中刚刚被唤醒的已有知识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获得了丰富而有个性的解决策略,呈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静态情境”到“动态情境”,学生不仅获得新知,更为重要的是在变化的情境中,学生真切感悟到统计方法与具体情境的对应关系,统计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我相信,在情境润泽下的数学教学,就像树木遇到适宜的土壤,枝干上长满了绿叶,显得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让人觉得沁人心扉,怡然自得。徜徉于这样的数学教学,学生一定会热情洋溢、上下求索、孜孜不倦、茁壮成长!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