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巧设问题情境演绎精彩课堂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68次
  • 评分4
  • 31
  • 0

广西兴业县大平山镇龙泉中心小学(537814) 唐 蔼

新课程倡导问题教学法,旨以创设问题情境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一次中心校常务副校长的讲课比赛中,我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学、乐学,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伊始,我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创设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1:

师(课件出示课本P79的单元主题图):在这幅主题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生1:我发现校门口左边的花坛是长方形的,右边的花坛是平行四边形的。

生2:我发现车窗是梯形的,红绿灯是圆形的……

师:两个花坛,哪一个花坛的面积大?大家猜猜看。(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议论纷纷)

生3:我觉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大。

生4:不是,我看是长方形花坛的面积大。

生5:两个花坛的面积一样大。

……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你发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主题图中引出“两个花坛,哪一个花坛的面积大”的实际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

教学片断2: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动手数方格,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长方形每行有6格,一共有4行,面积是24平方米。

生2: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数一数是24格,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

师:结果都是24平方米,说明了什么?

生3:说明两个花坛的面积同样大。

师:从表格中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4: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面积也相等。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是有联系的。

师:在实际生活中,用数格子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觉得怎样?

生5:遇到计算比较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会很麻烦。

师:不数格子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上述教学中,“你是怎么数的”这一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方格数的经验,把不满一格的转化成正好满格的。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难发现用剪、移、拼等方法可以实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转化,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不数格子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问题,既凸显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又为下一步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好铺垫。

三、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形成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时,我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片断3:

师: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计算面积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高,然后沿着高剪开,把剪下的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右边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从平行四边形上边中间的一点向底边作一条垂线,沿着垂线剪开,得到两个直角梯形,把左边的梯形平移到右边,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3: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斜边画一条高,沿着高剪开也能拼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都要沿着高剪开?

生4:如果不沿着高剪开就没有直角,也就不能拼成长方形了。

师: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5: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生6: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生7:由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求出。

……

这一环节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我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设计了导向性的问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计算面积的图形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交流,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都要沿着高剪开”。“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又引导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四、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教学片断4:

师:有了这个公式,你会用它解决问题吗?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出示例1,略)

师: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教材第82页第2题,略)

师: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怎样求高?(教材第82页第3题,略)

师:如果给你一张方格纸,你能不能画出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本节课的练习既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又引导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提高他们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数学价值。“你有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获取知识的过程,归纳提炼学习的内容及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既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准确把握每一个问题,让创设的问题情境发挥最大效益,使教学更有效。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