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如何用好主题图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16次
  • 评分4
  • 24
  • 0

广东东莞市长安镇第二小学(523841) 萧锦兰

主题图也叫情景图,一般安排在新课的开始部分,是把新知识用一定的生活场景或童话故事表现出来的画面。主题图一般具有直观、有趣、现实、可操作等特点,所以它为教师顺利地展开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桥梁。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主题图以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下面谈谈本人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深入理解主题图的含义,这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条件

人教版教科书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编写的,它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数学知识。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方面,教材都充分提供了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息息相关的主题图,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觉得主题图是多余的,因为它不是考试的内容,所以每次上新课时总是直奔主题,从来不理会主题图。有些教师则在讲完重点知识后叫学生看看主题图就完事了,纯粹是“为用而用”,学生由于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也只是把主题图当一般的图画看看罢了,主题图根本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实人教版教材所设计的主题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新知识往往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认识人民币”,一开始教材就呈现了以下三幅主题图(如图1):

这三幅图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中的购物和存钱的情境,由它们引入到人民币的学习是很自然而然的,比整节课总在死板地认识一张一张的钱要有趣得多。而且从身边的事情引入,会让一年级的学生觉得很亲切,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习数学就是在学习身边的事情”。这可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可见主题图的作用有多大。

所以要让主题图名正言顺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在备课时要把主题图的内容也要作为备课的内容,深入地理解图意,挖掘主题图中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好主题图来学习新知识。

二、分类挖掘主题图的功能

1.数学知识源自生活的功能

改版后的数学教材,无论是哪一个版本、哪一册,都不难发现:呈现数学知识的素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这样更利于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这些生活素材中,主题图就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比例尺”这部分内容,知识本身比较枯燥和抽象,所以教材中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中国地图作为主题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比例尺的特性。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中的北京地图换成了东莞地图,学生就更有亲切感了。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取的主题图素材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拍照、用放大镜看报纸、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根据生活的经验,学生能很准确地指出哪些现象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而且学生也很好理解了放大图与原图、缩小图与原图只是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

2.揭示算理算法的功能

主题图的这个功能主要体现在计算教学中。计算教学一向都比较枯燥无味,传统教材中非常强调算理和算法,往往会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把算理算法倒背如流,然后就是高强度的计算训练。在新教材中,算理和算法不是通过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主题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结合主题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的过程。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进位加”这个内容中,教材利用主题图创设了二年级四个班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在学生列出算式“35+37=(  )”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分小棒的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分小组说一说这个小棒图表示什么意思,再提问个别学生说一说,然后是全班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理解:个位5加7得12,要向十位进1。笔者发现,这些小棒图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经常用到,它们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数学审美的功能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一个很大区别是,新教材非常漂亮,因为里面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主题图和插图,还有很多故事的情境和人物的对话,让原来冷冰冰的数学教材变得十分可爱,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教材中的这些图除了美,还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传递数学知识。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图形与变换”中,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很多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沿着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在学生指出这一特点后,我安排了一个寻找身边的对称图形的活动,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后面的“生活中的数学”里,呈现了两幅经过平移、对称、旋转变换后设计出的图案,让学生体会到:利用数学的知识原来可以创造出很美丽的艺术作品。在欣赏完这么美丽的作品后,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学过的图形变换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4.揭示数学实践方法的功能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除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还要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了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为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教材通过一幅小组活动图(如图2)来引导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根据认知需要用活用主题图

1.有“重点”地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所呈现的信息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所以在呈现主题图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在出示“口算乘法”这个新知识之前,书本就呈现了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数学信息,有小火车、旋转木马、摩天轮,还有游乐项目价格表,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本节课的数学教学有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与“乘法”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观察和利用主题图时就更有目的性了。

2.有“选择”地运用主题图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教学的要求,主题图的编写当然也不例外,但我国幅员广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所以在使用教材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好主题图。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第一单元是“四则运算”,课本中所提供的主题图是一个冰雪天地的情境,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来说,“冰雪天地”是一个很陌生的情境,这时教师生硬地运用这个情境,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不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就没有使用教材中的这幅主题图,而是创设了一个“溜冰场”的情境,因为学校对面就有一个溜冰场,平时学生都有去玩,对它是很熟悉,以它来引出“四则运算”的学习,学生感到真实而有趣,课堂气氛很活跃。

3.“可循环”地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一般是安排在新课的开始部分,用以引入新课或创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场景,但并不代表主题图只能在新课开始时用,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新课的练习部分把主题图再用一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一个单元“图形的变换”中,主题图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图案来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如图3),这幅主题图能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美。在学习完对称、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知识后,我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主题图中的图案,进一步说一说这些图是哪些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做不仅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资源,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4.在“活动”中运用主题图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也表明,动手活动确实是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也可利用主题图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内容中,例2呈现了4位学生在做一个长方体模型的活动情境(如图4),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做一做,并让学生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这样,一幅静态的学习主题图就演变成一幅幅动态的活动画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因为经过自己的亲手摆弄,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到:一个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由此,教师很自然地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根据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说出各种情况的长、宽、高。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记住长方体的长、宽、高,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合理地运用好主题图还有很多的方法,例如还可以根据实际把主题图做成动态效果来辅助教学,又或者把教材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再创设出一个更具特色的、更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总之,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