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市王益区教育科学研究室(727000) 李海霞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正确理解和建立概念,既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在实践与研究中发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以趣激学,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经历自我体验和感悟的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下面,简要介绍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方法。
一、妙用故事,以故事内容为感知基础,建立概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选用生动形象、与新知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故事内容作为学生感知的基础,再利用身边和生活中的物品,通过问题促进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体积”一课时,课始教师以“乌鸦喝水”的故事为切入口,播放动画视频,并根据故事内容提出问题:“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为什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面就升高了呢?”在有趣的动画故事演示和讨论交流中,学生初步感知到石子占有空间。然后教师以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为对象,组织学生演示验证、分析判断。教师先出示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将水倒在一旁的容器中,往空杯子里放进一个墨水瓶,再提出问题:“刚才倒出的水还能装得下吗?”学生判断后,教师再次演示验证——把墨水瓶取出,换一块橡皮放进去,让学生猜想验证,感知墨水瓶、橡皮都占有空间。随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占有空间,学生得出结论: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教师随手拿起数学书和粉笔,在学生观察中发问:“它们占有空间吗?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明确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再鼓励学生说说教室中哪些物体占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空间小,在学生对比感知中引出“体积”一词。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哪些物体的体积小,加深他们对体积概念的理解。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渐感知、逐步理解,当新知呼之欲出时,教师让学生适时归纳总结,完善板书,使学生正确建立了体积的概念。
二、借助游戏,以游戏活动为感知载体,建立概念
美国专家在一份数学报告中提到:“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因此,教师教学中可借助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做中感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建立数学概念,学好数学。
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以及预测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为此,课始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从装有9个白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并提问:“可能摸到什么球?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在猜想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不时发出感叹:“摸到的又是白球!”“终于摸到黄球了!”……从学生的感叹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深刻地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抽牌游戏、转盘游戏、抽奖游戏,使学生逐渐感悟和内化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的用语,如“一定”“偶尔”“不可能”等。当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用“一定”“偶尔”“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时,由于有了深切的感悟,学生个个争先恐后,思维非常活跃。从学生形象、确切的描述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深入参与游戏活动,自主建立了“可能性”的相关概念。
三、巧设情境,以情境内容为探知素材,建立概念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材料或数学事实,并借助这些感性材料所得到的数学式子或关系式等,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从而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使学生正确建立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以下有趣的情境:“‘猴王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拿出1个饼平均切成4块,给甲猴1块;乙猴想多要,于是猴王拿出第2个饼平均切成8块,给乙猴2块;丙猴也想多要,于是猴王拿出第3个饼平均切成12块,给丙猴3块。’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个猴子得到的饼多?”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判断再提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公平呢?”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对提供的数学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等式:(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每个饼剩下的部分也同样多)。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这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逐步获得对这两组等式所蕴含的规律的自我感悟和清晰认识,即“每个等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在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进而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联系生活,以活动经验促认知内化,建立概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他们经过观察比较、探索研究的过程,从具体到一般,逐渐积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促进知识内化,从而正确建立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先出示学生熟知的含有百分数素材的橙汁饮料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后再出示下表,让学生猜一猜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直观观察与猜测对比中,逐步认识到判断哪一杯糖水更甜,既要看糖的分量,又要看水的分量,也就是要看糖占糖水的多少。在进一步的算一算、比一比、改一改以及辩论中,学生又发现要直观看出哪一杯糖水更甜,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更容易比较。同时,通过对得到的三个百分数15%、28%、22%意思的交流,学生不仅初步感受到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而且初步体验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然后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衣服、饮料等物品上标示的百分数,引导学生交流其表示的意义,积累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在学生不断从直觉上感悟、认识百分数及积淀了较丰富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建立了百分数的概念。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概念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教师要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理解中逐步抽象、概括,这样才能有效建立概念,才能更好地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还很多,本文仅就自己的认识做简要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