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浅谈“解决问题”中的估算练习设计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50次
  • 评分4
  • 65
  • 0

浙江余姚市舜耕小学(315491) 翁银珠

[摘 要]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说明估算要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应用价值,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找到与“解决问题”相配套的估算练习设计。所以,教师要调查、分析现状,探究估算练习设计的策略,使学生通过估算练习得到发展。

[关键词]解决问题 估算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51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说,估算要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应用价值。可在实际教学中,虽能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估算学得有滋有味,却很难找到与之配套的练习设计。

一、雾里看花,调查现状

1.不知估算有何用——懒得估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电影院里有18排座位,每排有32个座位,请你估算一下,520人能坐得下吗?”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32×18=576(个),576>520,所以520人能坐得下。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且有学生甚至会疑惑“笔算能解决的问题为何一定要估算”。

2.不知何时要估算——胡乱估

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估算意识,却片面地认为:“只要题目中出现‘大约’两字,就要估算。”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列式为65×8≈520(米)。

3.不知估多少合适——算后估

有些学生能试着估算,但对于估算的结果却很纠结,最后为了解题正确,便出现先算后估的现象。如:“(1)有36人准备去划船,每条船可以坐5人,请问大约需要几条船?(2)李阿姨用50元钱去买9元一支的钢笔,大约可以买几支?”第(1)题正确列式为36÷5≈8(条),第(2)题正确列式为50÷9≈5(支)。

二、众里寻他,分析现状

1.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和常识有限,而在解决问题中运用估算则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和常识,不仅要对几个不同的估算结果能正确选择,还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估算对学生而言并不容易。

2.估算价值何在

在现有的练习题中,学生不仅没有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而且没有感受到估算的好处。此外,有一些学生发现,一些问题的解决不用估算也可以,而且不容易出错。

3.习惯精算,不愿估算

长期以来,解决问题都是以精算的形式出现的,很少有练习是要求学生估算的,造成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不愿估算。

三、柳暗花明,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估算的应用价值,从而喜欢估算,教师可以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单元后,设计以下练习。

第(1)题,设计同学过生日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题中上衣价格的个位数字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不能进行精确计算,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估算:上衣的价格是30多元,就是在30至40元之间,即估算为40元,这样买一套衣服也只需要98元,所以带100元够了。第(2)题,因为当时学生没有学过小数的加减法,便会试着用估算去解决。

2.对比训练,建构估算意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约”就是估算。其实,我们见到的“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严密地描述连续量,体现连续量的近似属性,这种情况不需要估算;二是在一定情境中需要找离散量的近似数,这种情况才需要估算。如:“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这里的“大约吐丝1500米”是个连续量,不管“1500米”前面有没有“大约”这个词语,“1500米”都是一个近似数,因此这里不需要估算。

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自我分析的对比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大约”的含义,引导他们建构“大约”的意义。

这样的练习,通过自我分析与讨论交流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头脑中便会渐渐形成选择的意识,从而真正理解“大约”的意义。

3.分析结果,掌握估算技巧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每张门票49元,有104个同学参观。该准备多少钱?”学生第一反应是把104看成100、49看成50,很简单地运用“四舍五入”法得出该准备49×104≈50×100=5000(元)钱。教师通过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很快明白要把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估大些,最后认为49×104≈50×110=5500(元)比较好。同样,教师在练习中若能稍加点拨,学生是能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辨析估算的结果的。那么,在设计练习时,教师不妨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如下:

(1)自我分析,学会数值的区间估计法。

例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后,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不仅能理解何时需要把数值估大,能对估算的结果进行预测,而且会对自己的估算值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掌握省略尾数取近似值。

课后,教师在布置独立作业的同时,也可以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题目的基础上,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答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想法,又能让学生在与同伴讨论过程中学会辨析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从而灵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掌握估算的技巧。

4.运用生活,体验估算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才是学习“解决问题”中估算的真正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5.数学日记,提升估算能力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提倡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同时,我还开展“估算日记大比拼”“估算手抄报”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渗透和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教师可在习题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在对比训练中,引导学生建构估算的意识;在结果分析中,使学生逐步掌握估算的技巧;在写数学日记中,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生活中估算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估算的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爱上估算。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