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善用各种途径引发数学思考

  • 投稿Stan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42次
  • 评分4
  • 69
  • 0

福建莆田市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中心小学(351152) 蒋丽芳

[摘 要]思考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思考 思维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61

思考,作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然而,如今的数学课堂中还存在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的现象,枯燥的数学课堂缺乏思考的能动性,更谈不上让学生获得思维的经验,感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不断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一、巧设情境,为思考预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开始深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巧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课“打电话”时,正临“六一”儿童节,班上的好多学生都是学校“十音八乐队”的成员,因此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六一”节快到了,音乐老师上周末接到一个紧急的通知,下周一要验收庆祝“六一”的节目。所以,她想以最快的速度通知队里的15名队员到校集训,应用什么方式通知最好呢?学生在这样熟悉的情境中,马上忙起来:“应该发短信!”“不行!有些人不习惯经常去注意短信。”“那就发送电子邮件嘛!”“如果手机不能上网或者电脑不在身边怎么办?”“打电话最直接了。”“对,打电话比较快!”……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大家一致同意采取“打电话”的形式。教师就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随后又抛出:“如果通知一名队员要花1分钟的时间,至少得花几分钟才能通知到全部的队员呢?看一看谁的方案最省时,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席话掀起了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热情又一次被我激发,课堂异彩纷呈。

像这样,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巧妙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学习的起点,为思维的升温不断预热,使得学生思维能够搭建起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未知的学习内容之间的桥梁,从而为学生真正地自我思考、主动学习提供可能。

二、巧用比喻,让思考升腾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面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它转化成学生生活中的感性经验,巧用比喻,由此化抽象为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对于“102×76”这类题型总是一筹莫展,他们不能理解应如何进行简便计算,有些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因此,我就给他们打了这样一个比喻:

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道算式,哪个数更接近整十或整百?

生:102。

师:把这样的数比作妈妈,而这家妈妈养了两个小孩,随后将“102”分成“100”和“2”。现在孩子长大了,要给他们分家独立生活,另一个数“76”就是他们的共同家产。大哥“100”分到家产“76”(师相应板书100×76),小弟“2”也分到家产“76”(师相应板书2×76),记住他们的姓是“+”(师相应在100×76和2×76之间添上“+”号),这样接着按顺序计算出得数,就是他们分家的结果。

生1:噢,原来如此,太有趣了!

生2:那我们之前学的像(40+4)×25=40×25+4×25,不也像这样分家产吗?

生3:像37×18+63×18=(37+63)×18,那是两个兄弟分家产后又回到分家前的情况了。

生4:现在我知道了,下面有一题“88×125”,应该是把“88”分成“80”和“8”两个兄弟,然后再进行分家产计算。

……

看着学生乐此不疲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与见解,我知道他们是真正理解了。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注意审题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找准生活中的感知点,将一些很难充分理解的知识点转化成对生活中形象事物的寻找。这样从难到易的比喻转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巧搭平台,促思考保温

每个人对数学的理解与自身的经验、知识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有关,由此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而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些学生的接受能力总会慢半拍,他们的思维跟不上全班“大部队”的步伐,造成一定学习上的障碍。因此,给他们搭建一个 “一帮一”的平台,即一个优等生辅导一个学困生(一般情况是同桌组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与思考空间,特别是在练习阶段,当学困生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或疑点提出质疑时,同桌的优等生给予讲解辅导,让他们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不断拓展思路;同时在课外,优等生相机给他们找出“疑难杂症”式的题型,加强辅导,这样可以使学困生的思路更清晰、思维更广阔,促进不同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巧抓评价,让思考升华

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兴奋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数学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比如,课堂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评价:“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看法?”“其他同学对该组的发现怎么评价?”“他对你们的评价你们能接受吗?”等,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生生互评,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重新判断之后更能加深印象,有利于准确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有时候,学生在大家的评价中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可能稍有瑕疵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评价:“虽然他的回答稍有点遗憾,但他敢于第一个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理应为他的勇气鼓掌。”有时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对某些观点的理解时,可能与教师心中的答案不太相符,教师可以这样迂回:“你换种说法大家会不会更明白一点……”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做出“对”与“错”的评价,而应持一种宽容、欣赏和鼓励的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和学习方式都是心灵的创造,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从中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