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211408) 赵厚华
[摘 要]观察不同的教学,分析、思考教学数学同类知识时,设如何设置的问题。通过整合教材、引领变式、放手探究三个方面的探索,既找到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同类知识 思维提升 整合教材 引领变式 放手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1
在一次学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课始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圆形纸片后再折一折、看一看,从而揭示圆的直径这一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教师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分小组探究圆的直径的本质属性。学习圆的直径后,探究圆的半径这一概念时,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圆的半径的特点吗?动手试一试。”学生立刻又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课堂上一派热闹非凡的场面。在学生学习圆的半径的特征之后,教师让学生探究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方法与前面探究圆的直径、半径一样,学生又是一阵忙乱……听完这节课之后,我不禁有些困惑:“像这位教师这样原地踏步的教学层次,姑且不论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仅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方面就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难道不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吗?”
无独有偶,在一次市级观摩课上,我听了获奖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圆形物体,并呈现相关的圆的作品,而后介绍画圆的工具。学生都兴致勃勃,非常乐于尝试画圆。这时教师从圆规的定点入手,向学生揭示圆心的定义,并由圆规的定长揭示圆的半径这一概念。学生通过圆规画圆的操作过程,可以直观地看到那条连线(即圆的半径)在旋转,也就很容易理解“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这一知识点。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虽然是教学同一个内容,但迥然不同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让我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同类知识的传授,到底该如何设计教学?是按部就班、原地踏步,还是更上层楼?”显然,前一个案例从圆的直径到半径,不仅教学方法陈旧,而且单调反复,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后一个案例则给学生预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增加了有意义的猜想和探究等活动,值得推崇。
那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如何在数学同类知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整合教材,增加思维含量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大多是将同类知识归并在一起,导致教学方式容易陷入简单重复的窠臼。因此,教师应整合教材,深入研究同类知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如第一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可分三个层次进行改进:第一层次,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探究圆的直径的特征;第二层次,让学生猜想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的半径的概念;第三层次,引导学生由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猜想圆的半径的特征并进行验证。这样教学,其目的是增加课堂的数学思维含量,让学生在学习圆的直径的知识之后,能够将学习这一知识的思维模式顺利迁移,从而学会自主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二、引领变式,推进思维层次
数学教育专家顾泠沅指出:“组织课堂层次序列,做好变式教学,是提升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在进行同类知识教学中,教师更要通过变式引领,推进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第一个教学案例,教师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操作活动,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的特征,然后通过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来进行不完全归纳,获得“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长度相等、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的结论。这样教学,虽能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但如果加以变式,则可以让学生不仅发现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得出结论。如对于圆的直径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不完全归纳法;在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时,则可以提供变式,引导学生将圆的直径和半径进行对比,然后通过推理获得圆的半径的特征。通过求同或者求异的变式引导,在同类知识教学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他们克服思维定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放手探究,优化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的提升,离不开思维方法的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长方体面的特征和长方体棱的特征属于同类知识,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进行不完全归纳之后,我提出问题:“‘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学生听后展开讨论,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理由有两个:其一,刚得到的结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其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结合这两个已有的知识和数学经验,学生通过演绎推理很快得出结论,在学习同类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在同类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少一些雷同,多一些变式引领;少一些固定思维,多一些演绎推理。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收获学习的快乐,这正是数学课堂的教学本质所在。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