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小议数学课堂中的高效教学

  • 投稿凭江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33次
  • 评分4
  • 70
  • 0

文/张小阳

【摘要】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必须将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并进行有机整合。同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益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有效探索新知,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运用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才能使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当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习;数学;高效

数学教学要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多渠道丰富课程资源的生活化

数学要贴近生活。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已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问题。然而仔细分析也存在一定弊端:课本上的生活并不一定普遍使用,看似精彩的图画有时也会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有些图画式题目比单纯的文字式题目更难解——教师不能迷信教材,应创造性地使用、重组教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生活情景引入数学,学生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理解与接受。例如在“比的应用”一课中,我先出示一张某幢居民楼三楼居民九月份用电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在已知三楼居民用电总费用的前提下来帮助居民们计算各自应付的电费。同学们一开始就被极生活化的情景所吸引,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帮助居民们算出了各自应分担的费用。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以及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与掌握了。

现实生活的综合性、多样性,还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资源,可开发设置人文化数学、艺术化数学、活动化数学、科学化数学——各学科资源的共享丰富了数学课堂,更重要的,这种统合思想,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多教法丰富课堂学习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讲了一个故事:猴王给小猴分桃,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三只猴子。”小猴摇头说:“太少了,大王再多给点吧!”猴王慷慨地说:“那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怎样?”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而我们的孩子笑得更厉害。这样有趣的故事怎能不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怎能不使孩子主动参与呢?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构建新知。如教学“13-9”时,我让学生借助小棒来探索计算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各异。有的从4+9=13,想到13-9=4,这是做减法想加法。有的用10-9+3=4,有的用13-3-6=4,有的一个一个的拿走,有的用13-10+1=4的算法。实际操作给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博采众长,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数学课堂的“留白”艺术,是指为学生预留互相学习、独立思考、竭力探索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多方位、多维度的思考问题,使问题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我坚持:凡是学生会的我不讲;凡学生能探索的,我绝不帮扶;凡学生能自主发现的,我绝不代劳。

数学课堂还应强调“因材施教”,对低速学习的学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策略;对于中上的孩子采用“慢变化、多练习、重能力、勤反馈”的策略;对于上等生采用“多强化、重思维、促特长、求拔尖”的方法;对于特等生来说课堂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也可以个别指导学习,使得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多手段强调课堂学习的互动性

交流互动型的数学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关系互动和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富有个性、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热烈讨论、大胆探索、主动发展。

互动型课堂,还表现为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同一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学习过程也不例外,而有效互动能促进学习目标的共同达成,这种互动可以是两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从而融合到交流中。同时这种互动不仅是生与生间的,还应该流动与师生间,当孩子的思维与老师的课堂预设产生冲突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及教学设计。

四、多方面拓宽课堂学习的延续性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比时,老师比较让孩子明白“是什么?为什么?”,而忽略了让孩子知道“我还能思考些什么?”前两者只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而后者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不断的引导孩子运用类比、联想、归纳、判断、推理等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或结论进行内化,从而产生新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学知识的问题,因为课上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当学生自己学会去“做数学”,那么他就一定会用数学眼光、数学精神来研究生活。

我们往往习惯于按照预定的目标、进度、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认知冲突置之不理,强行让孩子的想法归入教师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其实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孩子思维的跳跃,往往能让我们发现其隐藏在背后的教育教学价值。如果老师能利用这一“节外生枝”,因势利导,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课堂结束时很多老师往往会这样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可以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总结,但却缺少让孩子再研究、再思考的铺垫。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一般老师会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而我是这样结课的: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想研究什么的内角和?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推算呢?这样既总结了全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了课堂,把做数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主动探索、发现、创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党维玲.善待课堂中的“错误”资源[J].宁夏教育.2007(Z1)

[2]许宏波.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从备课开始[J].小学教学参考.2009(29)

[3]贡红芳.及时捕捉生成资源、演绎精彩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1)

[4]郭桂琴.追求“教”与“学”的和谐[J].小学教学参考.2011(2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