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 投稿小瑞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17次
  • 评分4
  • 10
  • 0

湖北省公安县章田寺中心学校 孙盛法

【摘要】文章从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做三个角度分别来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因体验而亲近数学、感悟数学,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数学课堂;体验;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83-02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从“教什么”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特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觉得数学知识可“亲”。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若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提供了2个真实的苹果,提问:“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用一个数来表示。”学生很流利地说用“1”表示,再问:“把这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用一个数表示。”这次学生们都有些茫然,因而急于想知道答案。就这样,通过生活中极其细小的事情,引入了分数这一教学内容,从而揭开了这堂课的探究之路。同时,通过真实的事例,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平均分原来就是数学课堂上的知识,并对分数形成了初层次的理解。

2.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可“敬”。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笔者采用组织学生看、听神七成功发射前的录像与倒计时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在高尖端的科技领域也有数学知识的身影。然后,再请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秒”做单位,这里先用国事、大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不可小 觑,又用生活平常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原本就在你我身旁,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

3.学以致用,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可“爱”。在课堂上,当学生学会新知识之后,教师需要给每个学生都创设英雄用武之地,可领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尝试用数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秒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收集班级学生100米赛跑的成绩,请学生做裁判:谁是冠军,谁是亚军?他们相差几秒?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短短的几秒就能决定一件事情的胜负。再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在年历表上圈一圈特别有意义的日子,如植树节、儿童节、国庆节、自己的生日等,并引导他们学会看、用年历表,同时体会时间过得飞快。另外,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众数》的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分析小组一分钟跳绳的成绩,一分钟踢毽子的成绩,等等,这样,通过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区分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在比较中进一步明了众数的概念。在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之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丰富性和概括性,在提炼数学性的同时,递升生活化的层次,学生也不知不觉地“爱”上数学。

二、从“怎么教”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1.知觉体验,从“心”开始领悟知识。《秒的认识》:①谁来模仿模仿秒针走1小格的滴答声?②你还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秒?(可以拍一次手,踩一下脚,数一个数,等等)③一起跟着秒针来数数。(经历3秒)④不看钟面,闭上眼睛感觉5秒。这次感受之后,请几位学生说说感觉准的好方法。⑤不看钟面,不听滴答声,感受13秒。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的一切知觉都调动起来了,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体验,从听声音来感受秒,再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秒,从看着秒针的走动,真真切切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再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秒,体验时间总会悄悄溜走,就如“飞鸟已经飞过,而天空没有痕迹。”后来设计“龟兔赛跑”的故事,先闭上眼睛来感受,再看钟面说他们的成绩,在静心体验时间流逝的同时学会看钟面,从而体会短短的几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成功与挫折体验,从“心”开始提升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的经历中,要面临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笔者在教学中遇到比较难学的内容、不易掌握的知识点时,经常会让学生先体验挫折,后体验成功,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从“怎么做”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1.操作实践,体验思维的过程。小学数学内容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地请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实现有效的探究活动,并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探究“分数是什么?”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1)以1/4为例,在图1上表示出它的1/4。①呈现:请学生动笔涂一涂,涂出1/4。 涂好后同桌商量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刚才用图表示1/4,现在用语言表述。在回答有什么不同时,学生表述:总个数不一样,平均分后每份的个数不一样。

(3)教师追问:同样是1/4,为什么有的是1个,有的是2个、3个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时间,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图象中去慢慢抽象出分数1/4的意义,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己参与探讨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涂过和思考之后,就能初步理解单位“1”。理解单位“1”时,也可以请学生说说哪些物体能用单位“1”表示?由此,通过举例子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单位“1”。

(4)在表示1/4的图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表述:都平均分成了4份;都涂了其中的1/4;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都是涂其中的一份。学生先独立静思,体验思考的痛苦与快乐,有了体验、有了思考,再来自主解决问题,知识的生成也会自然生成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概念得到了深化,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再由直观、浅层次向严格、深层次追求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知识得到了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尊重,在启迪思维的同时也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

2.解决问题,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位数除三位数》有一道习题: “1996年,一家自行车制造商一天生产自行车8架,到2013年增加了320架,2013年一天生产的自行车架数是1996年的多少倍?”一部分学生直接用320表示2013年一天的产量,一部分学生认为2013年一天的产量还要加上8。这时,教师邀请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对薄课堂,说说根据哪个信息列出算式,式子中的数又分别表示什么。把思考过程坦白出来,大家听明白了,答案也自然分晓了。这里将展示、汇报、解释、评议、辩论等交流方式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以语言描述呈现出来,在呈现中体验数学是讲道理的。听完解题思路后,一位学生另辟蹊径,认为320直接除以8得到40,再40加上1也可以。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用画线段图的办法帮助理解,数行结合,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听懂方法的同时,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明白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用转化的思想,变成简单的形式来解决。在倾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后,他的想法很有创见,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思维的独创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其他倾听者也掌握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廖志凌.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7,(12).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