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

  • 投稿中本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37次
  • 评分4
  • 52
  • 0

江苏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中心小学(223800) 韩万军

[摘 要]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倾向。因此,舍弃表面繁华,追求朴素简单的本真课堂,时不我待。

[关键词]本真 还原 提升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改变:课堂活跃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教师更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了。但是,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的形式主义,导致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等等。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本真的数学课堂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呼唤。所谓本真数学就是数学的原始形态,追求数学课堂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洗却铅华,追求朴素,还原数学魅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形象、直观、动态展示方面的确有其无可取代的教学优势。但是,曾几何时,公开课上如果没有运用电教媒体就登不了大雅之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这样上现实吗?因此,舍弃表面繁华,追求朴素简单的课堂,时不我待。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著名教师丁杭缨没有运用多媒体,仅凭借小小的吸管就让学生理清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问学生: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能够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进行追问: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请结合自己手中的吸管试一试。在学生围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围不成,此时教师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围不成呢?因为两条较短的边连起来还没有最长的边长。由此,教师引领学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在这个课例中,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师如果只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那么学生由于缺乏自己的实际操作体验,很难有多么深刻的感受。当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还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追求本真是追求朴素,避免形式主义,使其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二、由表及里,追求深刻,提升数学思想

数学教材的编写大都遵循着两条线索,一是数学知识,一是数学思想。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的时间是短暂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但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会时刻铭记在学生头脑中,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注重由表及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也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让学生做题:仔细观察,分别把大小相等的数写到对应的两个圆圈里。(5.0 0.50 5.00 0.500 5.000  0.500)

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和0.5与5.0相同的数还有哪些,让学生写一写。然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让你一直写下去,你还能写吗?”学生说:“当然可以。”为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引用小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这样不但巩固了小数的性质,而且拓展了教材,体现了活学活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就忙着下结论,显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不仅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而且也使数学极限思想得到了巧妙的渗透。

三、删繁就简,追求简洁,优化呈现方式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基于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因为缺乏生动信息的支持而堵塞。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取舍,删繁就简,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样教学可以有效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不仅优化了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也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就采取了比较简洁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就学生学习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简单复习。教师提问:如果让你来计算梯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就有学生提出如果能把梯形面积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就会容易得多。在学生有了自己的基本思路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探究出了梯形的面积。由此可见,追求本真的数学课堂就要敢于删繁就简,探寻出一条简洁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真实、简约、有深度是新时代对数学本真课堂的呼唤,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与时俱进,追求本真,还数学课堂那份质朴与宁静,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