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谈比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Lanc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95次
  • 评分4
  • 64
  • 0

河北宣化县沙岭子镇二里半小学(075131) 王凤俊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既可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比较 数学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60

比较是把一系列具体事物进行感知,从中概括出事物的共同点与差别,抽象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促进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运用比较,理解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可把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促进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学生常把求比值与化简比相混淆,教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1)比较意义。求比值是计算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化简比是把一个比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比的前项与后项是互质数)。(2)比较方法。求比值是用除法计算,化简比是将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零除外)。(3)比较结果。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整数、小数;化简比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理解求比值与化简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又如,在教学“整除”概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整除”与“除尽”两个概念的异同。列表如下:

学生通过填表练习,辨析“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将两个概念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进而明白这两个概念的从属关系,准确地把握住了“整除”的内涵与外延。

二、运用比较,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例如,在教学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对比性练习。

27-18÷3 3×75÷15 100+60÷5

(27-18)÷3 3×(75÷15) (100+60)÷5

通过比较计算,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体会到了括号的作用。

三、运用比较,提高审题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审题能力,掌握解题方法。例如,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因审题不清而容易出现解题错误。在教学中,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1)一根木料长10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 / 4,第二次用去全长的1 / 5,还剩下多少米?(2)一根木料长10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 / 4,第二次用去1 / 5米,还剩下多少米?(3)一根木料,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 / 4,第二次用去1 / 5米,还剩下7.3米,这根木料长多少米?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这组题中的具体量与分率进行比较:“1 / 5米”是具体量,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反映的是长度;“1 / 5”是分率,不表示具体数量,反映的是比较量与标准量(单位“1”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比较各题所求问题的差异,最后比较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和辨析,既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运用比较,发现新知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新旧知识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转化。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让学生比较除法、分数、比各自组成部分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自己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通过类比推理,既实现教学新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五、运用比较,突出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比较,理解一些相似或相近知识的特有属性。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后,让学生通过不同图形的比较,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的比较,突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四条边的特征;通过与不规则四边形、平行四形、梯形的比较,突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和对边相等的特征。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比较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思维。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