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神经医学正文

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2-23
  • 阅读量61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分析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的痴呆合并BPSD患者110例,通过等量计算机随机方法分组,各55例。A组行氟哌啶醇治疗,初始剂量为2~4 mg,分为3~4次口服,之后以患者病情为依据,逐渐将用药剂量调整为每日10~40 mg,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将用药剂量控制在4~20 mg,治疗时间为2个月。B组行利培酮治疗,初始剂量为2 mg,口服,每日2次,之后以患者病情为依据,逐渐将用药剂量调整为每日3~5 mg,每日2次,治疗时间为2个月。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采取其他抗精神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BEHAVED-AD总分、MMSE评分、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BEHAVED-AD总分、MMSE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5),且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 <0.05)。结论 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BPSD的临床疗效相近,但利培酮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氟哌啶醇 利培酮 安全性


痴呆是一种慢性获得性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多表现出智能减退、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精神状态不佳、疲劳等临床症状,在病情严重时,患者极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进而引发行为障碍、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高达70%~90%,最终会对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1]。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BPSD,及时改善患者的BPSD,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与照料者负担。但不同的药物临床疗效也不尽相同,且用药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3]。此试验选取110例痴呆合并BPSD患者,分析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接收的痴呆合并BPSD患者110例,由等量计算机随机方法分组,各55例。A组: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平均病程(2.29±1.16)年;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0.18±2.75)岁;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痴呆类型:血管性痴呆22例、阿尔兹海默症33例。B组:病程范围8个月~6年,平均病程(2.37±1.10)年;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60.34±2.81)岁;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7例;痴呆类型:血管性痴呆24例、阿尔兹海默症31例。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性别、痴呆类型等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须哺乳或未妊娠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治疗方案,且自愿签署治疗同意书;患者经临床检查符合CCMD-3痴呆合并BPSD诊断标准[4];治疗前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4分者;治疗前痴呆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D-AD)总分≥8分者[5];无药物过敏史或药物依赖性者;未合并神经系统功能疾病、凝血功能疾病者;语言沟通无障碍者;痴呆前智力或精神正常,认知功能健全者。排除标准[6-7]:具有内分泌系统功能疾病、代谢系统功能疾病、免疫系统功能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心、肝、肾、肺、脾、胃、肠道等器官功能不全者;长期酗酒或使用精神活性药物导致精神障碍行为障碍者;近期系统化使用过抗精神药物或长效药物者;不配合临床药物治疗者或病理资料不完善者;痴呆前已伴随着精神行为障碍症状者。

1.3 方法

A组行氟哌啶醇治疗,主要方法:口服氟哌啶醇片(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585,规格2 mg×100 s),起初每日口服量为2~4 mg,分2~3次口服,之后逐渐增加口服量至每日10~40 mg,待病情稳定后,维持每日口服量4~20 mg,共治疗2个月。B组行利培酮治疗,具体方法:口服利培酮分散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49,规格2 mg×10 s×6板),起初每日口服2 mg,之后逐渐增加至每日口服3~5 mg,每日口服2次,共治疗2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抗精神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对于失眠者遵医嘱适量给予安眠药。

1.4 评价指标

应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ioral Pathologyin Alzheimer's Disase,BEHAVED-AD)[8]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BPSD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其中包括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等内容,评分越高说明患者BPSD越严重。采用MMSE[9]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定向力、回忆力、语言能力等内容,量表分值0~3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临床疗效评估标准[10]:治疗后,患者BEHAVED-AD总分降低≥60%,焦虑、妄想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生活能自理,即显效;治疗后,60%以上的患者BEHAVED-AD总分降低≥30%,焦虑、妄想等症状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自理,但反应迟钝,即有效;治疗后,患者BEHAVED-AD总分降低<30%,焦虑、妄想等症状无变化,生活需要他人协助,神志痴呆,即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根据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11]评估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胃肠反应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PSD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以及BEHAVED-AD总分、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以及BEHAVED-AD总分略低于B组,MMSE评分略高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等分以及BEHAVED-AD总分有所降低,明显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有所提高,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PSD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A组患者治疗后无效2例、有效13例、显效40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36%,B组患者治疗后无效3例、有效17例、显效35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55%。A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

2.3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A组患者用药后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4例、胃肠反应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B组患者用药后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1例、胃肠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痴呆是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获得性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之一,其主要特征为缓慢出现智能减退,且伴随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其成因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亨延顿病、帕金森病等)、非变性病痴呆(感染、中毒缺氧、颅压性脑积水等)有关[12-13]。在发病早期较为隐匿,部分患者多表现出记忆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力与理解力变差、情绪失控、社会性退缩、主动性差、兴趣减少等临床症状。随着痴呆的加重,患者极易出现人、事物难以辨识以及行为障碍、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BPSD,进而容易导致大脑萎缩,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可能危害到患者自身与他人生命安全[14-16]。近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饮食与运动习惯逐渐变差,痴呆合并BPSD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7-18]。氟哌啶醇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典型抗精神药物,释放性强,在用药后能及时缓解脑功能障碍,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受体合成,且能强化多种神经递质受体亲和力,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精神状态,适用于抽动秽语综合征、躁狂症、慢性精神分裂症等[19]。利培酮是一种新型抗精神药物,对多巴胺与5-羟色胺受体具有拮抗的作用,使用后可及时拮抗单胺受体,明显改善精神阴性与阳性症状,抑制运动功能,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典型抗精神药物少,患者耐受性好[20]。

本试验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以及BEHAVED-AD总分、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以及BEHAVED-AD总分略低于B组,MMSE评分、治疗有效率略高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以及BEHAVED-AD总分有所降低,明显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有所提高,明显高于治疗前,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

综上所述,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BPSD的临床疗效均较显著,均能有效缓解BPSD,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但利培酮服用安全性更高,在痴呆患者BPSD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