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神经医学正文

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可行性分析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03次
  • 评分4
  • 24
  • 0

李红梅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一病区,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0月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病区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实行针药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和治疗前后膀胱残存尿情况。 结果 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 53.3%,两组相较而言,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膀胱残存尿量则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临床可性行,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针药;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a)-0173-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患者一旦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将很容易引起肾、眼等部位的并发症,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1]。而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中常见的慢性并发症[2],其常见类型为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目前,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效果显著,对此,为了探讨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可行性,现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0月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病区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6年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病区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相关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仍有排尿困难、尿不尽等感觉,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患者最大尿流率<15 mL/s,而在B超下膀胱残余尿量≥50 mL,将因结石、肿瘤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尿潴留排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6~75岁,平均(55.8±8.5)岁,糖尿病病史(10±2.79)年,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8.1±0.4)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2±1.1)%;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8~81岁,平均(60.1±9.5)岁,糖尿病病史(10±2.83)年,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8.0±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1±1.2)%。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膀胱训练,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定期排尿,排尿时间为每隔3~4 h进行一次排尿,同时在压迫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将尿排尽。如果患者尿潴留比较严重,则给予患者实行间歇导尿,并口服10 mg莫沙必利,3次/d服用。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实行针药结合治疗。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级等穴位,直刺0.5~1寸,手法采用平补平泄的原则,得气后还需留针30 min,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三周,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每周均在早晨空腹排尿后实施B超复查,对膀胱内残留尿量进行监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按照B超监测残余尿量,将结果详细记录下来,被检查患者应在排尿后立即仰卧,B超检查残余尿量影像的横、纵、矢状面最大直径记为d1、d2和d3,并按照相应的计算公式π/6×d1×d2×d3,从而得出残余尿量。利于尿流动力学检查仪对患者最大尿流率进行检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如果患者治疗后,其尿潴留及其它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经过B超检测,膀胱残余尿量也恢复正常,同时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超过20 mL/s,则为显效;如果治疗后,患者虽然能够自主排尿,但偶尔会出现尿失禁或其他症状,B超膀胱残余尿量比治疗前减少30%~50%,最大尿流率超过15~20 mL/s,则为有效。如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没有任何改变,B超膀胱残余尿量比治疗前减少低于30%,最大尿流率低于15 mL/s,则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率来表示临床疗效,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 53.3%,两组相较而言,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1.012,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对比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残存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最大尿流率、膀胱残存尿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12/9.510,P=0.012/0.003<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主要因糖代谢发生紊乱,最终导致自主神经病变,进而引发排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常常出现尿不尽、排尿无力等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给患者生命造成一定威胁。由于糖尿病患者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患者感觉神经受损,使得排尿反射出现异常,最终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引发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目前,西药多采用控制血糖、预防并控制尿路感染等多种综合治疗方式,比如,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不仅能够有效渗入到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同时还具备良好的传递性,有效调节药物,促使蛋白、核酸和磷脂的合成加快,对患者神经受损起到积极地改善作用,促进神经病变的恢复[4]。另外,甲钴胺也是一种神经营养剂,能够增加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单一利用甲钴胺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5]。该研究中所采用的是莫沙比利,它主要是一种5-HT4受体激动剂,能够直接作用于膀胱肌间神经丛,改善患者肌无力等情况,加快乙酰胆碱的生理性释放,有助于患者排尿[6]。由于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使得其治疗疗效还有很大不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对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也拥有了更好的治疗方式,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效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 53.3%,两组相较而言,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膀胱残存尿量则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对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占有很大优势,这和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人分析一致[6],针药结合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中医上认为,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属于“癃闭”的范畴,其发病机制多为:糖尿病初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