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芳 南晶 张黎
宝鸡市中医医院骨显微外科,陕西宝鸡 7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刺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并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仅行综合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对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膀胱功能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自行排尿率、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对于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患者的排尿状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康复训练;针刺治疗;SCI;膀胱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62-02
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临床表现当中,神经源性膀胱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将会转化为更加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致死率较高[1]。因此,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的重建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当中,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膀胱训练、间歇性导尿、药物应用治疗、膀胱扩张、连续引流等,但是疗效并不确切,极易引起病情反弹,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该研究2008年12月—2010年3月期间对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发掘这种结合治疗方法对于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7.7)岁;病程范围在1~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2.7±2.2)个月。该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包括:①具有SCI病史;②经CT检查后确诊;③具有尿急、尿频、尿失禁或有尿意但无法控制的临床表现;④经尿动力学检查后,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⑤经B超检查后,结果显示膀胱容量明显减少,排尿后有残余尿液存在[3]。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稳定,随后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其中包括下肢关节被动运动、坐位平衡、SCI常规电动起立床、ADL、心理辅导等综合性康复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内容包括:①间歇性导尿:对于尿路感染情况较轻或无感染情况的患者,可通过饮水量调节进行导尿计划的制定,将饮水量调整为2 000 mL/d以内,饮水时间与用餐时间同步,400~500 mL/次,每隔4~6 h进行一次导尿操作,并对尿液颜色与尿量进行观察与统计,若患者自行排尿间隔2 h以上或残余尿量在100 mL以下时,可对膀胱容量进行监测,若在250 mL以上,则可终止导尿操作;②激发排尿:先对SCI患者腰髓皮肤神经阶段附近的扳机点进行确定,随后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排尿功能进行刺激,例如牵拉阴毛、挤压阴茎/阴蒂、刺激肛门、叩击耻骨等方式刺激膀胱产生反射性收缩,并通过温水沐浴、腹部热敷等方法进行辅助,便于加强激发效果;③手压排尿:对于部分尿道括约肌无痉挛现象或逼尿肌无反射现象的患者,采用Crede手压的方法对下腹部进行挤压操作,双手或握拳放置于髂嵴部,通过压力使膀胱内尿液排出体外。或采用Valsalva屏气法进行尿液排出操作,具体为患者采取坐姿,身体前倾并屏住呼吸,用力排便使得腹压增加使膀胱内尿液排出体外。
研究组加以针刺治疗,患者采取侧卧或俯卧体位,取会阳、肾俞、八髎等穴,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针灸用针刺入穴位并接通电针仪,将导线连接刺入会阳、肾俞的针灸针,并将波形调整为疏密波,强度按照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节,1次/d,30 min/次,连续治疗6 d后隔1 d再次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即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1个疗程后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组自行排尿情况、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另外,对照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情况,经膀胱冲洗操作并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3~5 d后,感染症状消失。
3讨论
随着科技水平逐渐发达,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受到建筑工地的坠落物、交通事故以及体育运动损伤等情况造成的各种疾病,而SCI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增长[4]。作为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原因为膀胱逼尿肌的压力过高、尿道闭合压力过高以及顺应性下降造成尿失禁、尿频等临床症状,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还会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活动均无法正常进行,对患者及其家庭乃至于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与负担。
大量临床资料[5]表明,神经源性膀胱的根治原则为在对尿路感染进行有效控制并消除的同时使膀胱排空能力得到恢复,加强膀胱的控尿能力,尽量在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情况下避免留置导尿管。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多采用间歇导尿、连续引流、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和扩张等非手术疗法或手术方法减少残余尿量,疗效尚不稳定[6]。该研究当中通过将正确的方法合理并系统地运用后,能够对患者的排尿功能进行明显的改善,减少尿液残余的情况发生。祖国医学在此类损伤的病症归咎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致。相关现代医学认为,脉冲电刺激具有刺激运动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的双重功能。电针八髎穴,能疏通经气,活血化瘀,从而达到行气血,营阴阳,利关窍,恢复排尿功能的作用[7]。八髎、会阳穴属膀胱经的腧穴,具有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穴位解剖位置为骶骨神经八孔、尾骨的裂孔,所传出的神经内支配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脏器,外分布于前后二阴。结合针刺治疗通过对腰骶部的会阳、肾俞、八髎等穴进行深入刺激,使腰骶丛交感神经纤维以及阴部神经干均有不同程度刺激,并采用电针仪对如上穴位进行电刺激,加强并改善尿道括约肌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排尿的频率。
也有资料表明进行物理治疗—功能性磁刺激 (FMS)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结合目前临床常用的技术手段,可在日后的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理化结合特色,设计新型治疗床,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综合治疗。
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在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后,能够明显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加快恢复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毕霞,王雪强,孙丹,等.盆底肌点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06-209.
[2]李怡,吴莹,李雨峰,等.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3]张秀萍,冯洗,李曼迪,等.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218.
[4]林瑞珠,许建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25-226.
[5]张素花.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5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1):654.
[6]吴立红,陈志刚,陈敏杰.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65.
[7]徐海蓉. 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评价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电针疗效的RCT研究 [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8]刘海杰,张立新,张志强. 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90-392.
(收稿日期: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