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农业经济正文

关于农业经济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4
  • 阅读量241次
  • 评分0
  • 0
  • 0

  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现在国家特别重视的问题,农业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也是为了能够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进步。那么农业经济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农业经济的论文范文吧。


  第1篇:低碳农业经济指标体系构建及对江苏省的评价


  朱玲,周科(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目的]在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低碳农业成为新的探究热点。科学构建低碳农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为科学评判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江苏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经济发达的重叠区,以其为例进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评价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和模式具有先导意义。[方法]基于对低碳农业经济概念和内涵的系统分析,构建由农业发展水平、化学品投入强度、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等5个准则层的18个指标构成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线性加权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江苏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江苏省低碳农业从2005年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化学品投入强度是制约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结论]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及农膜等化学投入品的强度,可以使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应予以重点关注。


  关键词:低碳农业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评价


  0引言


  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初,人们普遍把发展低碳经济的力量放在解决工业和城市发展引发的高排放、高耗能等问题,却忽略了农业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沃里克基于对二氧化碳、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必须改变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改为发展低碳农业[1]。


  目前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消耗高和过度利用、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的瓶颈[2]。因此,在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低碳农业成为新的探究热点。国内对低碳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低碳农业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一些学者开始从建立指标体系的角度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情况作评价。如骆旭添等构建了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3];谢淑娟从能源利用低碳化水平、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水平、农业碳汇效应等4个准则构建指标体系[4];张莉侠等对构建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5];刘泽强等从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和健康程度3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进行了评价[6];陈瑾瑜构建了基于AHP的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四川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7]。还有一些学者对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和量化标准也做了一些探索[8,9]。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现有的文献中对构建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多以作者对低碳农业内涵的理解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定,从而导致指标体系的建立因作者对低碳农业的理解不同而不同,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系统及完整的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然而,江苏省又地处华东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江苏省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地矛盾更加突显,耕地质量不断退化,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对江苏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在深度分析低碳农业经济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低碳农业经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科学构建低碳农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方向提供参考。


  1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1.1低碳农业的概念


  关于低碳农业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国内学者王昀最早提出低碳农业经济概念,认为低碳农业经济应该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经济,是一种可以节省各种农业资源的消耗、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获得最大的物质产出,并且可以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的农业模式,其本质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经济[10]。翁伯琦等提出,低碳农业的定义应当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包括政策导向、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他更加注重低碳农业对于效益方面的影响[11]。吴一平等提出低碳农业是以“三低”(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和资源利用高效率问题[12]。高旺盛等提出低碳农业的核心是减少农业的现代化物质投入,实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同时增强农田土壤的碳汇能力,实现物质减量化投入是促进农业低碳发展的必要途径[13]。罗吉文认为,低碳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有助于缓解人类能源、气候危机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14]。高文玲等将低碳农业的含义概括为,在保障社会需求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下,通过科技、政策、管理等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投入、降低排放、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和获取储碳量,达到生产总过程中最小化地向大气直接和间接排放温室气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15]。


  由此可见,低碳农业的概念还未能统一,综合前人的研究,可以将低碳农业理解为低碳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反映,是以“低碳”为核心,强调将节能减排、固碳技术、清洁能源等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来实现农业生产“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和高效率”,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并且不影响效益的新型农业模式。


  1.2低碳农业的内涵


  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要同时关注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因此,低碳农业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就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方面,低碳农业就是提高农业的碳汇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源温室气体净排放不断减少的目标。其次,就低碳农业的发展内容方面,低碳农业是按照低碳的理念,通过节能降耗、生态环保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最后,就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的核心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降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投入,减少能源的消耗,在产后农产品废弃物处理方面,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16]。


  2低碳农业经济指标体系


  2.1构建原则


  2.1.1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不同层次上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有助于决策者在不同层次水平上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行调控,从而有利于决策者从整体上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做出布局。因此,根据低碳农业发展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归类:在较高层次上,选择概括性较强的指标;在较低层次上,应选择更具体、有针对性地细分指标,可以使指标体系更加清晰,便于使用。


  2.1.2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中,但又具有稳定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设计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的静态特征,即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还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于分析比较低碳农业发展的进程;同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以便能够更好地预测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的未来趋势。


  2.1.3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原则


  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当充分体现和反映低碳农业经济的内涵,准确把握低碳农业的实质,所包含的内容能全面、客观和综合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生态安全等各个方面,体现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同时,指标要精简、易懂,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尽可能选取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和综合指标,体现指标的适用性。


  2.1.4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


  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减少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增强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上要具有可比性,能够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度量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


  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低碳农业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参照低碳农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成果[17,18],遵循低碳农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低碳农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低碳农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准则层由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化学品投入强度、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等5个方面组成,指标层则根据构建低碳农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通过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内涵理解、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最后构建的低碳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18项指标组成(表1)。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采用两两比较层次分析法(AHP)。按照表1的层次结构,建立层次分析的判断矩阵,并针对各判断矩阵进行各层次的单排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进而进行总排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各指标对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总目标的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列于表2。


  3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3.1数据来源


  表1所选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00~2015)》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15)》,由于部分数据不可得,极个别数据根据年鉴数据和公布的指标增长率推算而得。


  3.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含义不同,计量各指标的量纲也各异。为了能够综合分析各种指标数据,需要对各种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评价指标性质各不相同,其数值范围差别也很大,因此,这些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但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之间的差别之后,各指标便具有了一定可比性。评价指标分为两种:一是正向指标,即对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起正向作用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越好。二是负向指标,对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起负向作用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越好。


  3.3低碳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线性加权求和法是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常用的模型,并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检验或改进。该文在确定各指标在各自对应层次的权重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3.4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结果


  3.4.1综合评价


  经过计算,2000~2014年间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2年间,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处于低速上升态势,2002年低碳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得分是2000年综合评价得分的1.13倍。说明直至2002年,江苏省关于农业的低碳化、生态环境问题还未引起重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方面投入很少。第二阶段为2002~2005年间,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得分由0.392下降到0.362,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效益不好,为了提高农业效益导致化学品投入强度上升。第三阶段为2005~2014年间,江苏省低碳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平稳较快发展状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收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与发展,江苏省开始在农业领域发展节能减排,低污染低碳模式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加大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力度,使得这一时期的江苏低碳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3.4.2各准则层评价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类综合得分变动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主要贡献因素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江苏省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产值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2003年以来,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分增幅较大,对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提高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从权重来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排在第4位,与第3位的资源有效利用水平的权重接近,因此,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不能忽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化学品投入强度得分明显高于其余四个准则层的得分,说明化学品投入强度指标对江苏省农业发展的低碳化水平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即化学品投入强度越低对低碳化农业发展越有利。2000~2005年,化学品投入强度类得分下降较快,其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且幅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为了提高农业效益而加大了化学品的投入。2005年后,该指标的得分值趋于稳定且有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归因于江苏省加大了对化学品投入的控制力度。


  能源利用效率类指标得分与综合评价得分接近于同步,但得分值明显高于相应年份的其他准则层的得分,表明该类指标对低碳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从权重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排在第二位,说明能源利用效率类指标在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资源有效利用水平的得分值增幅较大,从0.022增长到0.185,年均增幅为49%。其主要贡献因素是:单位面积农业增加值、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及农业碳生产力的逐年上升。这一方面归因于近年来江苏省明显加大了对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从2000年的5.8kW/hm2上升到2014年的10.2kW/hm2。


  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得分值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但总体基本变化不大。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类指标近年来的增长,主要归因于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固碳量的增长,这说明近年来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即复种指数处于平稳增长的趋势。


  4结论与对策


  从评价结果看,江苏省低碳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平稳较快发展状态,单纯从低碳农业角度而言对其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为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化学品投入强度,其中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都呈现了稳定快速增长的变化态势,成为促进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而化学品投入强度成为江苏省农业低碳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及薄膜的高强度使用是江苏省农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的最大障碍。


  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扬长避短,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关键制约因素,选择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和措施。即:(1)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根据江苏实际,针对农业投入减量和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障碍因素,研究提出具有江苏特色低碳农业发展生态模式和主推技术。大力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普及节肥节药节膜、节水节能节地的绿色生产技术和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的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机和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19],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效率。(2)促进农业投入品转型。从对江苏省低碳农业的评价可以看出,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以及化石能源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而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生物防治、农膜降解回收等工程,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走绿色农业之路,另一方面针对农业机械化所要使用的柴油、石油等高能耗高污染能源,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农业生产[20]。(3)倡导节约低碳理念。农业经营主体和政府管理者的低碳农业理念是否形成,直接关系到低碳农业发展是否能够持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定期发布信息,加强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广泛开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理念、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同时,需要加强低碳农机具技术推广和培训,以提高农民和企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做好低碳农业的典型示范区,扩大低碳农业的影响,起到模型辐射,并敦促形成和建立尽快尽可能的低碳意识,将低碳农业发展的理论,成为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


  第2篇: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


  何琼1,2杨敏丽1(1.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2)


  摘要:本文在论述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别。简要概括了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并深入探究了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在原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国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对发展中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启示


  自20世纪开始,不断累积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科学技术及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然而,取得人类上述巨大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随之面临着巨大社会问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通过建立系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获得了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中国农业正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农业向“高效、高产、优质”的现代农业转型,如何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有效维护生态环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循环农业及生态农业


  1.1循环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尊重经济活动系统及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以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发展战略为倡导,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并以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及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向导,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化(Regulate)的4R原则,通过实施边界内有效干预,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优化农产品自生产到消费的全部产业链结构,基于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实现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最小危害及干预,利用生物、环境间的互相关联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及资源的有效转换,最终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1-6]。


  1.2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培植以及合理利用,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7]。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生态农业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规律为基础,通过汲取传统农业宝贵经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发展规划,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8-9]。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就是将土地、空气、水等农业生态中各环节因素看作一个整体,以发挥该整体的最大功效,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高效产业和恢复及改善生态系统相结合,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


  1.3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1.3.1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


  研究表明,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都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是两者强调侧重点有所不同。循环农业强调遵循4R原则,通过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农药、化肥等物质的投入,以绿色消费为主导,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将动植物生产的副产品、生活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强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对环境的损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本质上,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是交叉与重合的。实践中,很难明确地区分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都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最大化;只不过,循环农业侧重强调通过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而生态农业更加注重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过程,降低对环境的损害[10]。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是交叉包含的关系,生态农业的内容被包含在循环农业之中,循环农业包含的模式远比生态农业丰富。


  1.3.2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区别


  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区别:


  (1)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侧重点各不同。循环农业既兼顾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循环农业的侧重点在于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遵循原则,本着循环利用有限资源的核心宗旨,通过最小的生态、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产出。而生态农业以生产环节为侧重点,强调农业生产环节对生态环境的零损害,对生态效益的重视性远超过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2)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生态农业是循环农业的基础,而循环农业则是生态农业的高级阶段。


  2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状况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为了摆脱当前的农业发展困境,分别提出了精准农业、节水农业、永久农业、绿色能源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不同形式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1-13]。


  2.1.1美国精准农业


  美国是最早实施精准农业的国家之一。所谓精准农业也称精确(细)农业,其指导思想是根据土地的具体条件划分为若干操作单元,对每个操作单元的土壤和各项作物进行精准的管理,并且通过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农药、化肥等外部农业投入,充分利用水、种子等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获取高产量、高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成功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目前,GPS已广泛应用于玉米、小麦、大豆等生产领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统计表明,通过指导施肥的农作物产量相比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施肥的农作物产量提高近30%,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美国在将科学技术成功引入农业领域的同时,通过相关法规规定来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施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资源的自然属性,以求获得长期经济效益。


  2.1.2以色列节水农业


  以色列属于地中海型气候,特征为漫长而又炎热、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对较为短暂而又凉爽、多雨的冬季。从海拔2810m的黑门山,一直到降至海拔392m以下的死海,由于各地高度、纬度,以及与地中海的距离不同,以色列各地气候状况区域性特点也相当明显。


  以色列为了适应其气候区域性差异,有效保持区域内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以节水农业体系为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13]。节水农业灌溉方式主要为喷灌和滴灌,相比传统沟渠漫灌方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1)节约土地,扩大种植面积。传统沟渠灌溉方式需要在水源和田地之间建造各种传水沟渠,并且在田间还需要配备田埂、畦进行灌溉,这些水渠、田埂、畦等水利设施直接导致土地有效种植面积减少20%~30%。如果采用喷灌或滴灌,可以直接取消了沟渠、田埂、畦等原有水利设施,扩大有效种植面积。


  (2)保护环境,渠道防渗。田间实行节水滴灌技术,水可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达到1/5,可以有效减少灌溉淡水资源的使用量;同时降低了灌溉过程中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风险。


  (3)降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采用传统地面沟灌、畦灌、自流漫灌,要大搞平整土地,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本投入加大;采用喷灌或滴灌,土地可以保持其自然状态,无需平整,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减少水利建设投入,更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连续作业,有利于施行大面积产业化种植;在坡度较大的耕地应用滴灌还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4)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采用节水灌溉可以根据土壤干湿程度、作物生长需求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确保作物更加科学地生长,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14]。


  因此,节水农业的本质不是节水,而是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土壤干湿程度以及农作物生长的需水规律,高效运用水资源,提高农作产量和经济效益。它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2.1.3英国永久农业


  永久农业是指合理地规划设计农业生产的生态系统,使其具有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性。永久农业的特点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15]。


  永久农业是一种土地使用和社区建设的行为,目的在于努力将人类居住、区域气候、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动物、土壤和水和谐融入并形成稳定的具有生产力的社区。永久农业不仅局限于农业上的植物和动物生产,还包括社区规划与发展以及技术应用,如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堆肥,温室,节能住宅,水回收与再利用系统,太阳能食品烹饪和干燥。


  永久农业的本质并不是在于各种元素本身,而在于人们给各种元素创造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模式而进一步增强这种协同作用。


  2.1.4德国绿色能源农业


  绿色能源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农作物(绿色能源型)将太阳能转变为有机能,并将其储存于植物体内,再通过相关科学技术手段,将有机能转化为人类所需能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


  德国科学家通过对甜菜、油菜、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进行定向培育,从中可以成功制取甲烷、乙醇等绿色能源。目前,德国可以用油菜籽提取植物柴油,以代替化石燃料柴油用作动力燃料,另外,该植物通过技术转换还可用作化工原料。


  绿色能源农业具有如下特点:①通过农作物(绿色能源型)将太阳能转变为有机能,属于绿色可再生能源。②通过相应科学技术将有机能转化为,替代能源,被人类加以充分利用。③绿色能源农业的生产过程,主要吸收大气中的CO2和水,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讲,可以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减轻地球表层温室效应,有利于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2.2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2.2.1财政补贴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美国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根据农业法的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财政补贴水平和组成结构比例,从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场主的收入,调动农场主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调整补贴在不同农业领域内分配比例,可以有效实施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优化管理。


  欧盟通过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并且不断进行改革,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通过补贴政策的结构调整,优先发展落后地区经济,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通过施行经济补偿等政策,加大环境保护支持力度,如对因自愿减少使用化肥、杀虫剂、灭草剂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农民给予补偿,对退耕还林、不开垦荒地的农民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


  WTO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农业补贴强度为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匮乏,其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0%,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山区的农业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然而,日本潜心发展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通过制定、实施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6]。


  2.2.2先进科学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在循环农业实施过程中,将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有效节约资源,以科技为基础支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目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农业生物新技术也在不断得到应用。


  2.2.3完善的法律保障


  美国农业全面支持政策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一直到2014年农业法,美国农业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形成涵盖环境保护、鼓励科技发展、激励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税收等各方面内容的先进农业政策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美国循环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委员会通过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先后经过1992年的系统改革和1999年的欧盟《2000年议程》,彻底革新了自身农业政策,大幅提高了欧盟国家的农业生产率。欧盟还通过施行经济补偿等补贴政策,在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前提下,引导农民进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减少了荒地开垦量和农业化学投入品(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使用量,环境得以保护和恢复。


  日本经过多年的发展、改进与完善,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法律法规,并且这些关于循环农业方面的立法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3对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3.1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阻碍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且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①由于工业用地和房地产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中国耕地资源正在不断减少。②近几十年,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空气污染,加之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农药不科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从而导致了粮食减产。③中国现在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优秀的农业经验难以得以继承和发展。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农业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农业虽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居民生活水平随之大幅提高,但是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立足中国实际国情,因地制宜,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才是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各自工作领域,对中国生态农业进行了一些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一些先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然而,从生态农业宏观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生态农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①理论基础不完备。②技术体系不够完善。③政策存在需要补充、完善。④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特色农业发展要求。⑤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上述问题正严重限制中国生态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出发,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努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生态农业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3.2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


  3.2.1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国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生态农业经济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引导生态农业规范化发展。另外,通过实施补贴、税收等政策,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调节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或农业从业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确土地流转周期,引导进城务工劳动力返乡务农,保证未来中国农业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根据不同时期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推陈出新,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用,为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17-22]。


  3.2.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现代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农、牧、副、渔、林各行业的综合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资源、农业发展历史、经济状态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成功的模式,虽然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区域特点,进行整体优化布局,扬长避短,充分、合理利用各地资源,以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系统。


  另外,各级政府在进行工业、房地产建设和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对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使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生态农业系统发展。


  3.2.3推进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开发绿色环保、高效益、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善于学习、汲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如农业废弃物转化资源技术、绿色生态能源开发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提升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中国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3.2.4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多元投入


  政府在政策上对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经济予以支持,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如秸秆还田、节水、测土施肥等)的财政补贴;鼓励公众购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开发、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引导金融机构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积极引导群众集资、民间资本进入生态农业领域。引导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投资、参股自己从事的生态农业生产,培养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理念,真正提高他们参与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5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取向。单纯依靠农民自发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生搬硬套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也是不可取的。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生产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