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农业经济正文

中部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 投稿丽水
  • 更新时间2015-11-01
  • 阅读量772次
  • 评分4
  • 84
  • 0

董 杰 梁志民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摘 要] 文章运用二元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个体特征中的性别和性格类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作用显著;所在村特征的地理环境、村打工人数,家庭情况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务工收入,打工情况的打工意愿、当前工作年数、打工稳定性,家乡社会状况满意度及创业期望利润等均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Logistic模型;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BGL0352)。

[作者简介]董杰(199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通讯作者:梁志民(1972-)男,江西瑞金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农村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农民工就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产生不仅对农民工自身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民工返乡创业指的是原本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因主动或被动的原因返回家乡,运用在外务工获得的资本在家乡创办企业的行为。根据创业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创业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生存型创业模式,如小卖店、小餐馆等,对技术、资金和管理的要求不高;第二种是产业带动型创业模式,如江西的“资溪面包”、“吉安菜农”、“鄱阳缝纫工”等都是受到地方产业的发展形成的创业品牌;第三种是打工转型创业模式,即农民工将在外务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脉等带回家乡兴办企业的模式。

在国外,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很多。关于创业动机,Gartner认为创业动机是创业活动涌现出来且逐步成长的一种力量 [1 ];Olson 和 Bosserman通过分析表明创业动机是创业者创业的重要驱动力量,这种力量促使具有创业能力和条件的个体去创业[2 ]。关于对创业的影响因素,Storey 和Tether的研究表明,信贷支持、利率优惠、税收减免等形式的财政支持政策对创业有积极影响 [3 ];Fonseca et al.也认为,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对于创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4 ];Johnson的研究表明个体特征中的冒险倾向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5 ]。但是由于国外没有“农民工”这个词,所以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返乡创业意愿的研究是很少的。

在国内,近些年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何军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程度提高了,更加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对城市的归属感比较强,但是缺乏务农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6 ];李建军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思想活跃,消费观念较为现代,更加注重交往 [7 ]。

2.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黄振华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较为普遍;创业资金以亲戚朋友借款居多,银行贷款极少;农民返乡创业较为多元,建筑业是农民工创业首选 [8 ]。

3.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石智雷认为返乡农民工个人特征和家庭资源状况特征及创业意愿对其创业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9 ];陈文超认为,与市场利益、政策刺激和地位获得等因素相比,家庭因素对个体返乡创业的影响更为突出,只有当政府扶助力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真正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10 ]。胡俊波认为,将创业意愿付诸行动的女性比男性比率高,在文化程度中,中专学历是实施创业行为最为活跃的人群,就业时所在单位类型、职务等因素均对创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11 ]。朱红根等的研究表明,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从业资格、技能获取、风险态度)、家庭特征因素(家庭人均纯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社会资本因素(每月话费支出、常联系的朋友个数、亲戚担任村干部或公务员状况)、政策支持力度等都对其返乡创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12 ];刘唐宇实证分析表明,年龄、技能状况、婚姻状况、外出打工年限、创业动机强度和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显著影响;而性别、文化程度、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是否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对农民工回乡创业没有显著影响 [13 ]。

4.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罗琼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政策环境、地区经济环境等都对其返乡创业产生影响 [14 ];张秀娥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表明,家乡人的态度、自身能力、外部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返乡创业者的创业现状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能力和主观态度 [15 ]。

综上所述,学者研究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因素的有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的代际更替,关于当前劳动主力军的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非常少。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本文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户籍在农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已进入城市务工的群体。根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主体,已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61.6% [16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学历较高,在外就业过程中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思想比较活跃,也积累了很多技术和经验,如果他们能返乡创业,将会给乡镇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强大的人脉等,带动城镇发展。因此,有效引导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很多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部地区,交通、资源、创业环境等相对东部地区来说较差,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难上加难,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Krueger和Brazeal认为创业行为中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创业意愿 [17 ],所以本文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对230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来探究中部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管理部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对江西省10个乡镇48个行政村(大桥村、南坪村、荫岭村、龙泉村、坪山村、茂塅村等)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文化、性格类型等)、所在村特征(地理环境、村打工人数等)、所在户特征(家庭经济情况、外出务工收入等)、打工情况(打工意愿、当前工作年数、工作的不稳定性等)、家乡的社会状况满意度以及返乡创业期望利润等,同时对是否有返乡创业的意愿作了调查,共完成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30份。

(二)样本描述

在230份有效问卷当中,对于是否有意愿返乡创业这个问题,选择“愿意”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44个,占62.6%,选择“不愿意”的新生代农民工有86个,占37.4%,可见有返乡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高。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样本分布区间为18-34岁,其中,介于 18-25岁的农民工占了 35.7%,25-34岁占64.3%;在文化程度方面,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97.0%,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来说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在性别方面,男性样本有169个,占73.5%,女性有61个,占26.5%,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三、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构建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的返乡创业都属于打工转型的创业模式。所以,本文研究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打工转型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愿意”和“不愿意”两个选择。从研究方法上看,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有返乡创业的意愿的命题表明因变量是一个二元变量。据此,本文引入 Logistic回归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1)

在(1)式中,当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返乡创业时:y=0,愿意返乡创业时:y=1。x1、x2、……x13是反映新生代农民工所在村特征、个体特征、家庭情况、打工情况、家乡社会状况与创业期望等的变量。其中,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性格类型;所在村特征包括地理环境、村打工人数;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务工收入;打工情况包括打工意愿、当前工作年数、是否觉得打工不稳定;家乡社会状况满意度及创业期望,具体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二)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 SPSS19.0 软件对230个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结果见表 3,模型中共有11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分别是个体特征的性别、性格类型;所在村特征的地理环境、村打工人数;家庭情况中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务工收入;打工情况中的打工意愿、当前工作年数、是否觉得打工不稳定;家乡的社会状况以及创业期望中的期望利润。

1. 个体特征的影响。个体特征中的4个变量只有性别和性格这2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年龄方面,可能因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都是80、90后,年龄差距不是很大,对返乡创业的影响不是很显著;在文化程度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中,初中及以上学历占了97%,而且对每个人来说较平均,那么体现在对返乡创业的影响方面就不显著了。性别对返乡创业影响达到了5%水平的显著,符号是正的,这说明男性比女性更有返乡创业的意愿。本文认为男性农民工较女性来说有负担着一个家庭主要的经济责任,通过创业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而且男性不用处理家庭琐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业;性格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符号是负的,表明非保守的农民工对返乡创业有更强烈的意愿,因为性格对一个人的胆量、思维及做事方式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非保守型的人来说,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创业的道路是坎坷的,也是需要接受挑战的,敢于或者有意愿创业的人也往往都是非保守的人。

2. 所在村特征。在地理环境、村打工人数这2个变量中,地理环境达到了10%的显著水平,村打工人数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而且都是正的,说明地理环境和村打工人数都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很重要的影响。一是身处平原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因为平原较山区或丘陵地区来说交通更加便利,人口相对来说较密集,经济发展得更好,对创业所需的人力支持、经济支持及交通支持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二是村打工人数越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就越强,因为村中打工人数越多,说明本村的劳动力很多,劳动力多,自然会对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3. 所在家庭特征。所在家庭特征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和务工月收入两个变量,通过表3可以看出,两者均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符号是一正一负。这说明家庭越富裕,返乡创业的意愿就越强烈;务工收入越高,返乡创业的意愿越低。这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就能为其创业提供充足的创业基金,不会因为没有创业资金而放弃创业,为创业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务工收入越高,其收入所得让其更有满足感,就不会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去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也不想失去这份收入比较高的工作,所以返乡创业创业意愿较低。

4. 打工情况。打工意愿和当前工作年数这两个变量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符号是正的,打工的不稳定性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符号是正的;这表明打工意愿、工作年数、打工的不稳定性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从表3中可以看出:(1)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意愿越弱,其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2)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年数越多,其创业意愿越强,因为多年的打工经验,让其积累了更多的技术、人际关系和管理经验等,更有利于其创业,同时,也从创业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3)越感觉工作不稳定,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因为如果感觉工作不稳定,那么就会通过别的途径,放弃自我感觉不稳定的就业,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创业期望。实证分析表明,期望利润越高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就越强。因为期望利润越高,这个利润仅仅通过就业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自己创业的话,就很有可能会达到,所以返乡创业意愿较强。而期望利润较小的农民工,对所期望的利润通过打工就业就能够实现,那在收益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会选择不用承担创业风险的就业,所以返乡创业的意愿较弱。

6. 家乡的社会状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家乡的社会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的影响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说明家乡的社会状况满意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着显著的影响,符号是正的,表明家乡的社会状况越好,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反之越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在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因素中,性别、性格类型等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有重要影响,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显著。男性较女性来说返乡创业的意愿较强;保守性格者较非保守者来说返乡创业意愿较弱。

2. 在所在村情况因素中,地理环境和村打工人数都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显著的影响。身处地势平坦地形的农民工相对来说返乡创业意愿较强;所在村打工人数越多,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

3. 在家庭情况因素中,家庭经济情况和外出务工收入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外出务工收入越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弱。

4. 在打工情况因素中,打工意愿、当前工作年数以及工作的不稳定性都对返乡创业有显著的影响。打工意愿越强,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弱;当前工作年数越多,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越感觉工作不稳定,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

5. 创业期望因素中,创业期望利润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有重要的影响。期望利润越高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就越强;期望利润越小,返乡创业的意愿较弱。

6. 家乡的社会状况越好,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

(二)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论,各政府部门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其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积极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推动城乡发展”的局面。

1.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培训。虽然初中学历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占了绝大部分,但是他们在创业技能和经验方面还很缺乏,对创业也只是表面了解,而且绝大部分人反映没有机会接受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培训的支持,比如开展创业培训班,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信息和技术信息等,针对创业需求开展培训班,让农民工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市场等,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增强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同时,还要将创业农民工的培训费用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当中,激发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的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

2. 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城乡道路建设,为创业提供交通便利和支持;二是加大农村水、电、网等建设,为创业提供充足的创业基础;三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为创业提供信息来源,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四是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力度,优化环境,为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等。

3.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一是政府要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建设创业工业园,让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创业之地,;二是要给予创业者一定的创业基金和技术支持,并通过类似创业贡献奖的方式来促进农民工积极创业;三是通过聘请知名企业家、农民工创业成功人士组建自主创业导师队伍,根据创业者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管理咨询、技术指导和服务。

4. 提供政策支持。资金问题是创业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建立担保贷款等多样化的贷款模式,加强信贷服务,改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在税收、工商管理费、登记费、证件类等行政事业类费用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减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 Ae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 4(10):695-705.

[2]Olson P D, Bosserman D A. Attribute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ype[J]. Business Horizons, 1984, 27(3):53-56.

[3]Storey, D. J. and Tether, B. S.: Public Policy Measures to Support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the European Union[J].Research Policy,1998,26(9).

[4]Fonseca,R.;Lopez-Garcia, Paloma and Pissarides, Christopher A.:Entrepreneurship: Start-up Costs and Employ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5).

[5] Johnson B R.T 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3).

[6]何军.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01):52-59,111.

[7]李建华,郭青.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03):42-45.

[8]黄振华.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11,(08):36-39.

[9]石智雷.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5):25-47.

[10]陈文超,陈雯,江立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02):96-105+128.

[11]胡俊波.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4,(10):12-16.

[12]朱红根,康兰媛,翁贞林,刘小春.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05):38-47.

[13]刘唐宇.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81-88.

[14]罗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2013,(08):110-111.

[15]张秀娥,孙中博,韦韬.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经济学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3,(12):117-121.

[16]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6-21.

[17]Krueger N,Brazeal D.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ial[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3):91-104.

(责任编辑: 管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