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护理模式在提高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PDCA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下肢肿胀情况、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功能锻炼总依从性(95%)高于对照组(8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80%);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护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与积极影响。
关键词: PDCA护理模式;下肢骨折;功能锻炼;依从性;
近年来,下肢骨折患者逐渐增多,该疾病使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为患者提供良好治疗十分必要,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1]。但患者在治疗过后需要长期卧床休养,加之机体机能较弱,所以,为患者提供有效护理十分必要[2]。临床实践发现,传统的护理模式不利于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3]。在先进护理技术的逐渐渗透下,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护理模式[4]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对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4.62±1.42)岁;胫骨骨折29例,股骨粗隆骨折11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4.63±1.43)岁;胫骨骨折24例,股骨粗隆骨折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且了解本次试验规定。
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均为下肢骨折疾病。(2)治疗中不存在禁忌证。
排除标准:(1)有治疗禁忌证者。(2)有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术前、术后以及出院时,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常规指导,加强健康宣教和功能训练等。
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由骨科医务人员中11人组成PDCA小组,以“提高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为课题,分析影响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对策,通过改善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患者康复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具体如下。
(1)成立PDCA小组。
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组建小组,由10名护士和1名医生组成,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生4人、专科生6人,年龄25~35岁,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由高年资高级责任护士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并查找相关的文献,带领小组成员调研现状,分析原因、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并由护士长提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员认真负责地履行各自职责及分管项目的实施。
(2)计划阶段(P)。
PDCA小组成员通过对4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满意度调查分析影响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原因,经分析主要为以下5个原因:(1)健康教育资料缺乏。(2)护士宣教不到位。(3)护士指导方法欠准确。(4)患者疼痛影响。(5)患者意识不强。根据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针对性的相应措施,见表1。
表1 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改进措施及对策
(3)执行阶段(D)。
(1)加强护士的培训及考核,由高年资高级责任护士负责对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进行培训、考核,使全体护士掌握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2)科室建立专人负责机制,将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登记在册,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手术时间及名称等,由高级责任护士带领小组成员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全面评估,为患者制作下肢功能锻炼拉伸带及图文并茂的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第1天发放并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及锻炼方法,明确注意事项,反复强调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3)制作下肢功能锻炼视频,每天早上8点进行播放,科室建立功能锻炼计划表,包括患者的计划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效果评价及签名等。(4)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施情况提供锻炼指导等,每天对其进行监督与指导,检查患者功能锻炼的效果。根据患者的配合情况,对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一对一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提高其术后功能康复锻炼的依从性。(5)责任护士可对患者实施多模式、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措施,提前镇痛,以在患者行功能康复锻炼时降低疼痛因素的影响。每天功能锻炼后责任护士观察患者患肢疼痛、肿胀情况,质控组长或高年资护士每天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及指正,同时建立QQ群、微信群进行沟通交流、反馈等。
(4)检查阶段(C)。
(1)高级责任护士需要每日对小组成员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还需要督促小组成员每周进行1次汇总,并提出下阶段的工作目标。(2)护士长需要每周进行1次质量控制小组会议,以便全面了解1周的工作情况。除此之外,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及功能锻炼进行观察,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解决。在患者入院第2 d、术后第2 d及出院当天以科室制作的现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知识掌握程度。将未掌握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患者,同时组织成员开会讨论,分析原因,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讨论、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定具体对策。
(5)处理阶段(A)。
在实施总结基础上积极思考各种问题的原因,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把握改善重点;优化功能锻炼的流程及方法,制定标准化流程,护士长对护理情况进行总结,从不同角度拟定对策,重新制定下一个PDCA循环整改措施。
1.3 观察指标
(1)分析组间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
评价标准:完全依从,知晓功能锻炼的名称、频次、目的,并能准确演示;部分依从,知晓功能锻炼的名称、频次、目的,但做不到位;不依从,不知道功能锻炼或概念模糊,不能示范或示范错误。总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情况。
评估时间为入院第2 d、术后第2 d及出院当天,按以下标准区分患肢肿胀程度,Ⅰ度: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Ⅱ度:肿胀较明显,皮纹消失,但无水泡;Ⅲ度:肿胀很明显,出现水泡,但无骨筋膜室综合征。
(3)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运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于出院前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功能锻炼计划内容、护理人员态度、功能锻炼效果等,主要的评价维度划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60~79分)和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总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功能锻炼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总依从性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重度肿胀、中度肿胀占比均少于对照组,轻度肿胀、无肿胀占比均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下肢骨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运动与生活,予以良好的治疗是促进患者健康的关键。而且,该类型患者要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需要长期休养,因此,在治疗中需增加有效护理[5]。
基于当前的护理情况,PDCA护理模式为临床中的常用模式,该种护理模式主要分为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通过计划能够有效地明确相关的护理问题及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从而能够制订出较为完全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6];通过执行,能够使护理方案得到有效的落实,保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通过检查能够有效地明确方案的具体落实情况与患者的康复情况;通过处理能够有效地对存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临床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PDCA护理模式,可明显提升其功能锻炼依从性,提升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琴,王洋洋,卢菲. 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1,45(16)-:1737-1738,1741.
[2]汪双. PDCA联合个体化疼痛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预防作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 ,25(3):314-316.
[3]郑菊红,刘颖,李俊.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PDCA循环康复模式的应用及对下肢肿胀程度、肢体疼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8):169-172.
4]韦艳新,黄娟娟,韩苗,等. PDCA循环康复模式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4):95-96.
[5]常蓉,邱利华。PDCA循环法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147-148.
[6]黄铭杰,冯周莲,李字红,等. PDCA循环联合微信在下肢骨折术和居家护理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3):15-17.
[7]肖彩红。PDCA循环护理对老年性股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5):57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