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27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人数为62人,抢救成功率为97%;对照组抢救成功人数为40人,抢救成功率为63%。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院内复发率,对于提升患者总体满意度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抢救成功率;
急性心肌梗死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被堵塞,从而造成心脏需要供血的部位不能及时得到供血,造成心肌缺血、发生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种:(1)表现出胸闷以及胸痛,常常伴有大汗。(2)表现出恶心、呕吐和四肢无力等症状,一般持续20 min左右[2]。遇到这种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不及时治疗的话患者可能会在疾病的后期发生心脏破裂和心脏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3]。一般来讲患者在急性期住院的死亡率在30%左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如果能在住院90 min内实施介入治疗,那么可以将住院后的死亡率降至4%左右。而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多发生在发病的第1周内,尤其在数小时内很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问题[4]。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其预后以及生命健康意义重大[5]。即使得过心肌梗死,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存活10年、20年也都是有可能的[6]。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抓住抢救患者的最佳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因此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27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8±1.5)岁。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9±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40岁。(3)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严重肾脏功能不全患者。(2)处于妊娠期患者。(3)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包括于患者进入急诊室的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争分夺秒地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目前病情及身体状况,做好急救准备;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1)优化入院及转运抢救流程。对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多浪费一秒,患者死亡的概率就会相应升高,因此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在救护车上指导患者调整呼吸,提高转运时间的把控能力,并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的心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在患者入院前电话通知医院准备开通绿色通道。(2)优化分诊流程。对于急诊护士应当增强其基础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心肌梗死的识别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分诊效率,还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为患者生命安全增添一层保障。(3)优化接诊流程。当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相关护理人员各司其职,第一时间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内,由1名护理人员了解并记录患者的具体情况告知相关医师,根据患者当时的实际情况判断其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如需要则立即运送患者至医院,途中联系院内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清空抢救通道,保障其畅通,做好抢救准备等,最大限度节约抢救时间,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优化抢救流程。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医护人员应当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且确认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在旁放置除颤仪,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另外,抢救室外需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协助患者家属办好住院手续,缓解患者家属紧张急躁的心情。为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应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因为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出现情绪亢奋、低落、激动等情况,不仅会诱发或加剧患者胸闷、胸疼、气短等症状,甚至会导致病情恶化,不利于病症治疗恢复。(5)在抢救过程中,如果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出现需要进行多学科会诊的情况,应以最快的时间通知相关医师,相关医师应当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前往,与其他科室的医师共同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诊断后,如果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手术,则立即告知相关护理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所有术前准备,如胃管、尿管等放置,手术同意书等的准备,同时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依照生命第一、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进行,最大限度抢夺时间,同时由相关人员做好记录,并于抢救完成后进行上报。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以两组患者在急诊室抢救成功率作为判断标准,抢救成功率与该组患者生还概率呈正相关。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判断标准,非常满意:患者对护理流程非常满意;满意:患者对护理流程无异议;不满意:患者对护理流程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人数为62人,抢救成功率为97%;对照组抢救成功人数为40人,抢救成功率为63%。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往往见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三高患者。另外,患者生活方式常极不规律,如熬夜、抽烟、饮酒、长期久坐不运动等[7]。人体血管就像下水管道,而血液就像流动的水,日积月累血管壁会堆积很多脂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果心脏血管狭窄超过了50%,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就会产生心绞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当管腔狭窄70%或80%以上,即使没有剧烈运动,休息时患者也会感到心脏疼痛和不适[8]。如果发生了90%以上的狭窄,加之冠状动脉痉挛或者血管斑块破裂,血管发生堵塞,就会引起心肌急性坏死,患者会产生剧烈的心脏疼痛,甚至会发生一系列心率、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变化[9,10]。急性心肌梗死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未及时救治,猝死发生率非常高,有很多不明原因的猝死患者可能就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11]。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等情况,这些并发症也会危及患者生命[12]。所以,如果发现患有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及时到医院救治,尽快行溶栓或者冠脉介入治疗,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流[13]。如果不及时进行正规救治,有可能遗留心衰、室壁瘤等并发症。心肌梗死的预防分为以下5个方面:(1)稳定斑块治疗,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要尽量控制在1.8 mol/L以下。(2)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和预防。(3)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4)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和劳累,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5)避免特别重的体力活动;避免便秘,以免加重心肌梗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这5个方面并且积极地预防心肌梗死的出现,才能够真正降低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威胁,帮助患者保持生活质量。
急诊通常用来救治有急性发病情况的患者,急诊就诊的时间比较短,通常也不会划分非常细致的科室,只分为急诊外科和急诊内科[14]。急诊外科接待创伤或者骨折患者,急诊内科接待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急性消化道出血等疾病患者[15]。对于急诊患者,抢救时间稍纵即逝,如果由于急诊护理流程的不完善造成患者死亡,院方负有很大的责任。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迫在眉睫,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医生节省更多黄金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还能大大降低患者后续并发症出现的概率[16]。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为更多急诊患者带来生还的希望,具有非常好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