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一芳 蒋维连
摘要目的:探讨理性情绪疗法对癌症患者配偶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癌症患者配偶12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性情绪疗法中的心理诊断、领悟、修通、再教育4方面,分阶段、分主次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配偶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症患者配偶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理性情绪疗法能有效改善癌症患者配偶的焦虑和抑郁状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癌症;配偶;焦虑;抑郁;理性情绪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77
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所创,是认知疗法的一种,主要通过合理的情绪方式改变一个人不合理信念,简单说就是用合理情绪治疗不合理情绪[1]。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恶性肿瘤占男性死因的第二位,女性死因的第三位[2]。癌症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而且给其配偶带来沉重打击。本研究通过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对2013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配偶60名进行护理干预,对如何帮助癌症患者配偶应对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可行性进行探索,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癌症患者配偶120名为研究对象,男48名,女72名。年龄35~60岁,平均(40.3±5.2)岁。癌症患者中胃癌18例,结直肠癌16例,乳腺癌16例,肝癌15例,卵巢癌16例,宫颈癌15例,食管癌12例,肺癌12例。入选标准:(1)对癌症患者负有主要照顾责任的患者配偶。(2)年龄≤60岁。(3)无认知障碍,能与人沟通。(4)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合作完成问卷。排除标准:(1)患者配偶有精神病史。(2)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配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配偶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即由护理人员给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过程、预后,解除患者及其家属恐惧、焦虑心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性情绪疗法中的心理诊断、领悟、修通及再教育4方面采用访谈方式对患者配偶进行心理辅导[3]。患者入院后开始,每天1次,每次30 min,由经心理医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的责任组长执行,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心理诊断。以关注、理解、尊重的态度与患者配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探索患者配偶所关心的问题,找出其非理性信念、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对已产生各种负性心理的患者指出其思维方式是不合理的;讲解不合理的原因是自身存在不合理信念。比如很多患者担心经济费用方面的负担、不明确的预后、自我谴责等。(2)领悟。此阶段是治疗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帮助患者配偶认识到自己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寻找到他们的非理性信念,从而对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归有正确的认识,帮助患者配偶认识到他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与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焦虑、抑郁情绪很大程度由他们本人的非理性信念所致。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困惑,并引导患者配偶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合理信念和合理信念对情绪行为的影响。(3)修通。帮助患者配偶认清信念的不合理,从认知层次产生改变,让患者配偶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以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的依从程度,鼓励患者配偶充分发挥他们的决策权,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学会自立、自强,以激发他们的自我承担意识。(4)再教育。通过上述阶段,当患者原有的不合理观念发生动摇时,护士要及时帮助患者配偶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发展的合理观念,并且在发现合理观念后要及时巩固,可要求患者配偶多次重复诵读该观念以获得巩固,使其能更习惯地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指导患者合理运用暗示、宣泄等自我控制能力技巧,以增加他们对于困境的忍耐力。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4],每个量表20项条目,每项采用1~4分的4级评分法,所有条目得分数相加再乘以1.25倍。取其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重。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分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配偶护理干预后焦虑程度的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配偶护理干预后抑郁状况的比较(表2)
3讨论
3.1对癌症患者配偶实施护理干预的必要性癌症的诊断,不仅对患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配偶同样感觉到危机的存在。在最初得知这一消息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无一不出现焦虑、恐惧、悲伤、不知所措等情绪反应[5]。在恐惧、悲伤等剧烈的心理反应后,所有的患者配偶都迫切希望得到有关疾病的全部信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牵动着配偶的心,他们的心情随患者病情和情绪的变化而波动。有研究显示[6],几乎所有的癌症配偶在患者治疗期间存在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且希望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性、信息性和情感性支持。由此可见,癌症患者配偶负性情绪明显,如不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不仅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然而,有研究表明[7],目前国内对癌症患者配偶重视不够,配偶没有受到医护人员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3.2理性情绪疗法的概念及应用状况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信念所致,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情绪,帮助求治者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减少非理性信念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减轻或消除已有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通过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下述2个目的[8]:一是影响患病躯体的病理过程,促使疾病痊愈;二是促使自己能够较好地调节从外部世界传递进来的信息,使自己和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关系,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并采用理性的取而代之,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情绪障碍。刘蓉等[1]在舌癌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应用理性情绪疗法干预,使干预后患者在SCL-90中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3个维度及患者WHO QOL-100评分的总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该疗法能为舌癌术后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莫锦萍等[9]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中,应用该疗法进行护理干预显示,干预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该疗法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多位学者[10-12]的研究也将理性情绪疗法应用于各自的护理工作中,结果表明,该疗法均能激发患者的自身潜能,充分调动患者对生活的热情,从而积极地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通过理性情绪疗法,鼓励、探索并解决癌症患者配偶内心的矛盾情感,从而诱发其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增强其行为改变的信心。结果与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对比,发现其在改善癌症患者配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方面均有积极作用。表1,2结果显示,应用理性情绪疗法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配偶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护理干预后,心理压力明显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因此,我们认为,理性情绪疗法对癌症患者配偶焦虑、抑郁的影响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蓉,黄晓菲,邢育珍,等.合理情绪疗法对舌癌术后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3259-3261.
[2]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1-204.
[3]郑婉婷,莫锦萍,陈国珍,等.理性情绪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M].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921-923.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增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5.
[5]贺征英,马燕,黄素芬,等.癌症患者配偶心理应激因素的调查和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0):130-131.
[6]王晓蔚,费峰燕.恶性肿瘤患者直系亲属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277-4279.
[7]任宇,吴中亮,李永奇,等.癌症患者亲属的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1711-1713.
[8]董湘萍,董建玲,岳涛.理性情绪疗法对多发性硬化患者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3-5.
[9]莫锦萍,郑婉婷,林弟.认知行为疗法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6):4380-4383.
[10]尤海鸿,邱锡坚,曾英华.理性情绪疗法对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15-17.
[11]解东,代维松,卞淑芬,等.合理情绪疗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57-158.
[12]吴艳,许冬梅,李菲菲,等.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394-396.
(收稿日期:2014-05-22)
(本文编辑肖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