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社区门诊正文

探索严重精神疾病“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照护模式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2-16
  • 阅读量78次
  • 评分0

摘    要:文章重点探讨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持续性,概述国内外社区精神卫生管理现状、理念与实施过程及运行模式,归纳其有效模式的特征,聚焦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护士深入社区,建立“以专科医疗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精神照护模式,保证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充分、优质的治疗照护服务,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平衡保健模式,为促进社区精神卫生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 医院-社区-家庭 平衡保健照护模式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或无法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1]。精神疾病的治疗疗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由于治疗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完全和社会稳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2]。严重精神疾病的治疗以及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患者能够得到连续的精神卫生服务、社区康复服务,从而降低复发率、减轻致残程度、降低肇事肇祸率,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保健模式

“少用药+多组分社会心理干预的新治疗”(NAVIGATE):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被“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所塑形,形成“三脚凳”格局,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的生物学治疗手段、针对精神病理学中的某些具体的心理治疗、致力于职业康复的心理社会治疗手段(如支持性就业项目)等。2008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启动了一项名为“首次精神分裂症发作后康复(RAISE)”的研究项目,2015年10月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RAISE研究结果显示,与当前的标准(药物)治疗相比,使用较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家庭训练、个人心理治疗及就业/教育支持,NAVIGATE模式可对患者症状有更为有效地改善作用,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和学习参与度。
主动式社区治疗模式:加拿大主动式社区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尤为注重。其为患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支细致、广泛和深入的社区服务团队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独立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团队主要服务内容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服务,治疗(定期发放药物、注射药物、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定期访视了解病情、躯体健康监测等),康复(为患者提供工作机会和适宜的住所、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等),药物滥用治疗,家庭支持及其他根据患者特定需求提供个体化的服务[3]。
社区协作护理服务模式:泰国社区的精神卫生团队是以专科护士为主导,通过短期培训社区服务站全科医生,负责精神病患者预防性的维持治疗,而社区精神卫生的其他大量工作均由精神科专科护士承担,除了负责对所辖区域患者的用药指导和个案管理,还承担如咨询、国家项目的实施、家庭访视、精神疾病的筛查、协助患者形成社区互助组、健康教育、精神疾病预防促进等任务,另外要指导和培训相关人员负责公共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共同关注社区大众的精神卫生[4]。
专科医院-社区一体化、以复原为目标的整合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澳洲医疗改革,撤掉了大部分精神病医院,在社区建立了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急性、短期精神病患者经医院治疗外,将其他的精神病患者落实到各个社区和家庭进行治疗和康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专门的巡回支持小组,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了康复,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精神病医院只是精神卫生服务的一小部分。只有2%的患者在精神病医院治疗,98%的患者在社区治疗[5]。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存在问题

目前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由政法、卫生健康、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共同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部门介入重在监管,对患者居家服务指导能力不足;社区卫生精防人员身兼数职,任务十分繁重,人力资源存在不足;且缺乏精神专科人才或专科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专业水平较低;对于精神疾病症状识别判定不足,指导治疗用药专业能力不足,精神康复指导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大多数患者在病情急、重时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社区仅靠服药维持治疗效果不佳,社会支持不完善,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居家康复训练,精神卫生服务尚存在传统重在“管理”“服务”不足的思维模式。精神卫生服务体现出“社区化”,强调患者“复原”与重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参与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庞大的现状,在参考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体系服务模式的同时,也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疾病服务管理体系,组建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整合、持续、赋权,重视患者优势,发挥个人潜能,从而使其降低复发率、减轻残疾程度、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探索以“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照护模式的总体思路
指导理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健康中国2030纲要》,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说明预防精神疾病和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越来越重要,这对精神卫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环境中提供全面、综合和符合需求的精神卫生与社会照护服务,国际上能最好的保证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充分、优质治疗与照护的服务模式是“平衡保健模式”,即社区医院一体化服务的平衡整合发展模式。北京市朝阳区在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中,聚焦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基于循证不断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在提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不断推进专科医院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医院服务,平衡和整合社区与医院服务,初步形成了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的“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模式。在专科医疗联合体框架下,加大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力度,将专科护理的重心从医院向社区转移,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理念。以区第三医院(专科医院)为载体,以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为指导,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精神专科防治联合体,在此医联体框架下,进一步整合区域精神卫生防治资源,完善社区精神卫生专科服务体系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以专科医疗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探索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是在社区开展精神科延续性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促进康复,切实为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庭服务,探索“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模式。
服务形式:改善精神卫生服务碎片化管理,精神障碍疾病防治手段单一,实现从“医院-社区-家庭”有效联通,根据朝阳区精神卫生网格化管理,以八里庄、左家庄为社区示范点组建精神疾病护理工作坊多学科团队,团队长由区第三医院护理业务骨干、社区精防骨干担任,建立和完善社区精神卫生“专全团队”结合,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将高年资专科护士派驻社区为团队长,将重心从医院向社区转移,团队不仅由医师、护士、康复师、防保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组成,而且应加强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居家保健条件,建立治疗、护理和康复、心理、健康指导综合、延续性服务工作模式。
服务内容:(1)定期开展评估:对辖区精神病患者及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评估躯体、精神状态、用药治疗、社会功能情况,了解功能受损情况。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随访。(2)制定防治康复方案: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医学观察和行为诊断,了解其相关心理行为方式、社会环境、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开展精神卫生教育,矫正不良行为,疏导心理反应状态,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减少病态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状态。(3)开展康复活动:多学科团队合作开展社区康复活动。团队工作人员每周1次在社区开展精神康复活动,每次活动有组织、有策划、活动目标明确;每季度对患者进行慢性精神病评定量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自知力及治疗态度与用药依从性问卷评估;每3个月随访1次,每半年为1个服务干预周期,另外进行为期1年的纵向随访。(4)进行免费服药管理:进行药物观察和症状管理的培训,教会患者及家属症状识别与自我管理。正确认识抗精神病药物及服药的重要性、服药的依从性、讲解患者服药技巧和自我管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5)训练心理社会功能:训练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行为技能,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重建独立生活能力。(6)大力调整和改善周围环境:包括社区及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积极谋求社会各阶段的支持。(7)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开展团体心理治疗活动和针对性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情绪管理,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影响,从情绪上和理智上给予精神病患者心理支持,促进心理康复。(8)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责任职能、工作效率和技能、社交技能、事务管理技能、危机应对能力等,尽量在物质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质量及身心健康质量上都能逐步提高。与街乡残联组织合作,鼓励患者参加社区康复机构组织活动,尽最大努力促使患者逐步重返社会,同时尽量争取社会支持解决这类患者的就业和职业康复问题。(9)实行家庭及社会干预:发挥家庭看护网络以及精神病患者同伴支持及亲友会组织作用。积极采用心理社会干预,动员家庭成员、亲友等参与,做好家属心理支持,帮助掌握家庭干预技巧,处理应急事件等。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治疗与照护平衡保健模式,将精神卫生纳入慢性疾病的初级卫生保健,发展专科“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结合,集整体化护理、延续性护理、重视家庭参与,为患者提供整合式照护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提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强化患者自信心,减少患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提供患者自我监控管理能力和家庭、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发挥其身心的最高潜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EB].[2018-06-21].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报告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
[3]徐秀瑛,姜小鹰,张锦辉,等.加拿大精神卫生社区服务模式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1018-1022.
[4]史振春.泰国精神科专科护士在社区精神卫生的重要作用及启示[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3):219-221.
[5]阮列敏.中澳两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医院,2005,9(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