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针灸临床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演变,顺势思维在中医针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顺”是治疗的手段,中医针灸“顺势而治”的特性凸显了针灸在治疗疾病时的特点和潜力,利用针灸治疗方法调和阴阳,和谐天人关系,最终目标是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
关键词:顺势思维;四时;时间针灸;经脉循行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82-02
中医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生活和治病,提出“顺之则人和,逆之则人病”,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顺势思维直接影响到针灸的临床疗效。现将顺势思维在临床针刺的应用做简要概述。
1顺在四时的体现
四时阴阳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说明经气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在临床治疗时医者应该懂得四时的变化,顺应四时变化,诊查疾病所在部位,灵活变通针法。 在《内经》的论述中,一年四季有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因此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受到四时变化的影响。气血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聚集于不同的部位、脏腑,有着强弱不同的变化。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四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灵枢·四时气》中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上述体现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气候变迁,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人体经脉的气血流注也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着盛衰开阖的变化。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到四时对针灸效应的影响,有意识地把四时和针灸施治结合在一起,据季节变化因时而刺。
2顺在时间针灸的体现
时空观是古代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宗白华说:《易经》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1]。这种空间意识将春夏秋东分别隶属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使时间存在于空间。
时间针法的由来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在临床操作时按时选穴进行针刺,顺应生物界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认识了时间、人体、针灸三者间的本质联系,寻求最佳针灸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3顺在经脉循行的体现
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形成“脉行之逆顺”[2],其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这种“脉行之逆顺”称为“流注”,构成了“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
《周易·周天》曰:“天地之气周于一年,人身之气周于一日。人身阳气以子中自左足而上,循左股、左手指、左脑横过右脑、右肩、右臂、手指、胁、足则又子中矣。阴气以午中自右手心,过右臂、右肩、横过左肩、左臂、左胁、左足、外肾、右足、右胁则又午中矣。”其含义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在生理状态下,经脉的脉气循行在上午均是由左下向左上循行至脑,再横过右脑向右上肢到右下肢止;下午由右上肢向左侧循行。正如《灵枢》所说:“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人体气血周而复始的流注,就像自然界中的河流,周流不息,如果气血在经脉中出现不通,其运行就会发生障碍,便会产生疼痛等病症。医者治疗经脉疾病时,循经触诊出现经脉不通时要疏通,就像河流阻塞时,要疏通河道,顺应本来的规律。
4顺在针灸治疗中的体现
中医针灸“顺势而治”的特性凸显了针灸“治未病”的特点和潜力[3],如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提出“逆针灸”的FL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概念,其中“无病而先针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主张在机体程度。中医针灸以“顺”为手段,其辨证施治乃至具体的操作,都含有顺势的内在特性[4]。临证治疗时,针灸一方面对病因及病位所在进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固有的自愈能力,注重通过经络来激发和调动人体自身的气机以推动机体趋向于整体平衡。同时,更强调顺势而治,尽可能选择与患者阴阳气血活动特性相顺应的针刺手法和经脉。
5小结
综上所述,顺势而治思想在中医针灸临床中起着重大的意义。中医思维方式不单单体现在“顺势治疗”方面,还包括“仁、活、和”[5],其中“仁”是基石,体现对生命的关爱之心,更体现对“大医精诚”的尊重和追求;“活”是灵魂,体现整体的把握和对个体的尊重统一;“和”是目标,最终达到调和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医者逐渐认识到“顺势而治”的重要性,针灸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有着独特的优势,治疗病种诸多,临床操作时思维模式在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探讨,使针灸思维得到广泛认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王苏娜,韩励兵,易荣,等浅议针灸治未病[J]中国针灸,2009;29(8):667
[4]赵京生,史欣德针道自然——论针灸方法的总体特征[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0):1-2
论顺势思维在中医针灸中的体现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6-08-05
- 阅读量604次
- 评分4
- 赞26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