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非技术性问题
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课题铜牌处处挂,立项证书满天飞。课题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成为晋职、晋级的敲门砖。好像教师有了立项课题,就成为专家型教师:学校承担了立项课题,就成为科研型学校:校门口悬挂上课题立项铜牌。学校的品味就显得与众不同。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举办课题立项开题仪式时,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有关专家悉数到场,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立项之后,却无后续工作,静等结题。这样的课题承担者,把课题立项作为满足虚荣心和粉饰门面的点缀物,也可能有一些课题承担者,主观上也想努力,想搞出点名堂来,可是不具备研究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课题申报立项者芸芸,能结题者寥寥,能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的更是凤毛麟角。
好大喜功,贪求虚荣。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研究的过程,只要有益于教学工作,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观察、论证,从中总结规律、得出方法、预见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课题研究。所以,课题研究理应追求的是真实性、有效性、指导性、借鉴性,与立项的级别不一定有多大直接联系,更不能认为立项的级别越高越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在课题选择上,不是从本校实际出发,也不是从教学需求出发,而是好大喜功、贪求虚荣,刻意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逐级攀升。学术研究的水平不见得有多大提升,学术研究氛围不见得有多大改善,但立项课题的级别却越来越高,大门上的铜字招牌越来越鲜亮,一些虽然实用但级别低的课题甚至无人问津。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不见了,却助长了学术研究的喧嚣和浮躁之气。
领导专家,挂名充数。许多级别高的重点课题,其研究团队的构成,充斥其间的往往是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一线教师寥寥无几。应该承认:一些宏观和战略性的课题,由领导挂帅、专家引领是正常的,因为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力量,需要领导和专家的技术支撑、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力配置,但一般的课题,特别是教学中的具体性问题,不必要那么多领导和专家在其中挂名充数。因为他们既不作为,也无力指导;结题证书上,没做什么工作的领导和专家的尊姓大名往往在前,真正为课题实验做具体工作的一线教师却居于末位,甚至榜(证)上无名,严重挫伤了这些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脱离实际,空洞无物。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应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选题须有应用价值,真正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而我们常常见到的,选题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是沽名钓誉,追时髦、逐新潮,什么问题时髦就“研究”什么,看似研究教学,实则空洞无物。至于是否有益于教学实际,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则不在考虑之中。
先有成果,后有研究。教育科研本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论证、规划和实施,探寻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一些老师往往是有题目、有结论而无过程,学年初申报课题立项,学年末申请课题结题;或先有结论、后有过程,依据结论、拼凑过程,什么素材能佐证结论,就罗列、拼凑该类素材:所谓实验方案、调查材料、研究报告,其来由要么捏造数据,要么抄袭拼凑,得到的是貌似丰富的泡沫化“成果”;有的老师发表几篇论文,或在某机构参加教学成果评比获奖,也一律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这样的研究看似成果丰硕,实则空洞无物。
管理混乱,鱼龙混杂。一线教师从事教育课题研究,理应得到上级教育机关和学术团体在政策、学术、人力与资金上的支持。正规的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团队建设,而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的所谓“课题”,不仅无助于教育科研,反而败坏了教育风气,加重了经济负担。当前官方和民间的课题管理机构良莠不齐。不少商业机构,比如形形色色的民间团体和机构打着教育科研的名义,滥发广告和文件,拉教师入伙,出售结题证书、荣誉证书。有的商业机构还和基层教育管理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以部门名义进行课题招标,那些不明真相或急于晋级、晋职的教师,对此趋之若鹜;有的教育管理者也希望单位能一夜出成果,明知是假课题,但睁一眼、闭一眼,助长了假大空和功利主义的风气,使严肃的教育科研笼罩在浓烈的铜臭味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兢兢业业、皓首穷经,用三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个课题的“书呆子”,面对这样的科研环境,只能仰天长叹。
二、当前课题研究中非技术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细致审查,谨慎立项。课题必须着眼于教学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过程管理须有章可循。经调研后立项的规划课题,必须由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文件等公示招标,未经公示的课题不得立项;立项审查要严格论证,一要从严审查立项申报人的学术水准、信用记录、科研经历和已有成果,一般不得越级申报。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连学校小课题都无力完成的教师,居然在一夜之间就具备申报完成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的能力。二要审查申报课题是否立足教学实际。三要审查申报者是否具备解决研究问题的实力(人力、物力条件)。四要论证课题研究结论有无推广价值。在审查推荐课题申报材料时,单位要细致分析课题的主管机构性质、管理规章、收费标准、结题程序等,不能被主管机构大而空的头衔“唬”住,而要看其是否以收费为目的。若宣传得天花乱坠,但落在实处的却只有“钱”字,诸如这样的课题,级别再高也不立项。
严格把关,规范结题。各级主管部门对教育科研成果的验收,应严格结题程序,强化过程检查,把好结题关口。发挥专家团队的集体作用,减少人情因素的干扰,防范少数人的暗箱操作,特别要审查课题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具体成果又是什么?
证书认定,正本清源。在职称评审中,省市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是科研成果认定的最高审查机构,不仅要审查结题证书纸质材料,而且要审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审查什么机构颁发(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社团)?政策依据何在?有无体现研究过程?凡打着科研幌子,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所颁发的证书,一律不予认可;对参与买卖证书的教师,予以惩戒:从源头上切断买卖课题证书的利益链条,以严肃科研制度,净化育人环境。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随着高校的扩招,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快速扩张,近二十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也由数量扩张阶段进入素质提升阶段。近些年来,国家明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从教育部到省市县各级教育机构,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对教育管理者来讲,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实现校本培训形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网专业代写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式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提升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专家指导、校际交流、自主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实力,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感悟、创新;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观念,促使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通过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净化科研环境,从而促使教育科研风清气正,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陕西省榆林市府谷中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当前课题研究中的非技术性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 投稿丑小
- 更新时间2016-03-30
- 阅读量876次
- 评分4
- 赞16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