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投稿Sun1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460次
  • 评分4
  • 88
  • 0

周年芳

新课程标准指出: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数学课的总体目标。数学课的枯燥无味,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每堂课都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本人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做好预设,引导兴趣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虽说数学课比较枯燥,但是只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预设,就能逐渐地培养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我手上拿着一个球,走上讲台,提问:这是圆形吗?有学生回答道:“球是圆形。”有的却说:“球不是圆形。”同学们立即讨论起来。我立即拿起粉笔板书“是”和“不是”,分别在后面加上问号。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到底是不是?我告诉学生不能只说:“是”与“不是”,要说出是与不是的理由。同学们又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说:“球是可以滚动的,所以球是圆形的。”有的同学说:“球是滚滚圆圆的球体,不是圆形。”还有的同学说:“我从前往后看球就是圆的。”看来同学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讨论,我第二次拿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并让学生到黑板前把这些图形分成两大类,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拿出圆规画圆,孩子们很快就画好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你刚才是怎样画圆的?”因为有了刚才画圆时的感性认识,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圆的已有认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我则顺势进行小结:圆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是一个平面图形,而球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一种立体图形。这样学生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预设中,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情绪高涨,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二、乐于学习,培养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思考,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探索的欲望。那么数学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呢?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 兔妈妈和它的三个孩子过着快乐而又幸福的生活,兔妈妈做的饼是又大又香,它的三个孩子可喜欢吃了。有一次,兔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孩子们吃,兔妈妈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三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兔妈妈就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它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三块。”于是兔妈妈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切成九块,分给老三三块。兔妈妈看到老二、老三贪吃的样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同学们,兔妈妈为什么笑了,老二、老三真的多吃了吗?你们对兔妈妈分月饼有什么看法?一个个有趣的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对此,我让学生用三张圆形纸片代替三只饼,通过观察、比较、涂色发现:三只兔子分到的月饼分别是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没变,而分子、分母都发生了变化。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随即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故事情境中进入新知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法多样,激发兴趣

数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明了,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 的退位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贪吃的猴老大在山上采了一篮桃子。边出示例图,边提出问题: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接着展示小猴子分桃的场景:我分到9 个桃,还剩多少个?有学生立刻列出减法算式:13-9=?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13-9 怎样算呢?你能用圆片或者小棒摆一摆,并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生1 说:可以一个一个减;生2 说:先算10-9=1,再算1+3=4;生3 说:先算13-3=10,再算10-6=4;生4 说:做减法想加法,因为9+4=13,所以13-9=4。刚才孩子们都亲自动手摆了,已经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再总结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的基础之上的。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观察操作,增强兴趣

小学生虽然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他们好奇心强,什么事都爱问个究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以后,留给学生这样一道习题。先锋小学校园里有一块空地,想请工人师傅用20 根一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工人师傅可犯难了,该怎么围呢?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小棒亲自动手围一围,再算一算,在能围成的所有图形中,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可以给出下面的思考提纲:

1.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长乘宽)

2.长方形的周长要达到20 米,那长与宽的和要达到多少米?

3.动手围一围,可以围出几种不同的图形?

4.你能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并很快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很快发现:在围成的5 种不同的图形中,边长是5 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进而总结出规律: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越接近,图形的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图形的面积最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