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课堂讨论的方法与策略

  • 投稿念潇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403次
  • 评分4
  • 94
  • 0

董学智

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全面而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使得课堂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笔者谈一下课堂讨论的方法和策略。

一、编制学案、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前提

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

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因此,问题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紧扣教材,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设计成问题,进行导学、导练、导结。

2.要在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

3.问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无从下手。

4.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参与讨论、科学组织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保障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

1.教师提供给学生学案,对于出错较多的问题,个人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讨论。在进行讨论前,先让学生对所给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与他人分享思考果实的快乐。如果学生没有思考,教师把出错的题直接交给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没有个人的先期思考和探究,我想就不会有良好的讨论结果。

2.讨论过程中应注意适度的引导,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专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讨论进程。当学生纠缠于枝节而忽视主题时,当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逻辑错误时,当各组发言不均时,当出现无人发言的局面时,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当思维出现停滞时,当争执不休时,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时、适度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3.组内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并落实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为激发每个学生的讨论积极性,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更好些。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待他人的发言,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做法。

4.教师还应“重点关照”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反应较慢的学生,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可以用指定发言等方式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三、引导探究、及时深化问题,是保证课堂讨论实效的关键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十分精彩的悬念问题抛给学生后,有可能学生会立即做出准确的回答,使精彩的悬念变成了乏味的“白开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说出了答案,但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多的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为什么”“怎么办”,将学生的思维由事物的表层引向深处,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反的观点,让学生想办法证实或证伪。也可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所辐射的新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局限于这个知识点,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生成。

四、梳理总结、真实客观点评,是完善讨论结果的重要一环

1.讨论结束时,有必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可以由教师归纳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新认识或提出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每个问题都这样做也可能造成学生的依赖思想,使学生在无形中丧失了进行比较、反思的机会,思维得不到继续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不到持续提升。我认为对于一般性的或共性的问题,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归纳,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程强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但也要注意不能片面理解“鼓励学生发言”,在讨论小结时,不要一味地“赏识”,例如,相当一部分课堂,只要有学生的回答,教师就给予奖励,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即时性评价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课堂回答,可以采取奖分与扣分相结合的形式,对于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盲目回答,并回答错误的进行扣分,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讨论时认真思考,力求答案正确完整。

3.教师的评价必须做到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讨论的效率。

4.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的评价,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如,对优等生要求从严,在优点中找缺点;对于后进生要求从宽,在缺点中找优点,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课堂讨论体现着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启发思维,养成习惯,活跃气氛,调控教学,相互学习,我们要真正做好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推动教学成绩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武邑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