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田
在学校内部的众多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工作中,这一关系令人担忧。
经常听到有老师说:“这班学生真难教!不听话,经常违反纪律……”“这群学生真笨,教来教去都不明白,死脑筋,不会转……”“唉,现在的学生都是没心没肺的,老师这么辛苦地教他们,他们却不领情……”“XX 同学今天又趴桌了,昨天才跟他家长谈过,家长都没啥办法……”
也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我班的语文老师每天都是背诵、默写、翻译、读书、作文,老古董,老一套……”“我们的数学老师整天都是讲课、提问、做题、评讲,照本宣科,没半点情趣……”“英语老师更差劲,广州话、英语、普通话多语混杂,我们听得一塌糊涂……”“政治课内容最枯燥无味,每天都是记呀,记呀,没有一点生活气息……”
老师经常指责学生,学生也经常埋怨老师。师生相互指责,相互埋怨。本来很正常的师生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彼此因为不了解而不理解,因为不理解而不尊重,因为不尊重而不热爱,因为不热爱而滋生怨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我想,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师生间存在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社会阅历深浅不同的问题;二是师生间存在认知、感受和感悟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三是师生间观念相异、彼此角色错位。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因为阅历丰富,在专业上见多识广,喜欢从成年人的角度要求学生、训导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获取资讯的途径比老师还多,对新生事物的感知、应用比老师还快,对老师的教育内容有点不屑,对老师居高临下的姿态不认同、不接受,彼此间情感上有阻碍,心灵上有隔膜。
如何解开师生间相互埋怨的心结呢?
首先,老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埋怨学生不理解老师、不尊重老师、不热爱老师,甚至骂学生忘恩负义、无情无义,骂学生认知迟钝、思维呆板、修养低劣的时候,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有没有真正理解过学生、尊重过学生、热爱过学生?有没有设身处地为学生想过,体会过他们的感受?有没有倾听过他们的心声?有没有关心过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了解过他们的苦闷与困惑?我们总习惯于以成人的思维要求学生做什么,以成年人的经验要求学生该怎样做,以成人的意志责备学生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甚至以“爱”的名义惩罚学生,以成年人的经验、技巧哄骗学生就范,还沾沾自喜于自己做法上的成功。正如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史金霞所说:“在师生关系中,如果教师没有爱,就不会有对人的根本的关怀,教育就不再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再是为了他们成长为一个和谐快乐幸福的人。面对丰富多变的教育现状,粗暴野蛮就会顶着正义的帽子登台,权术手段就会化妆成智慧的模样表演,麻木冷漠就会吞噬生命的热情和美好。”老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发现自己做法上的不足。
其次,老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不要总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意识,而是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爱好、志向和性格特征,中小学生都好奇、好动、好玩,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喜欢追“星”,喜欢打扮时尚、动感十足的娱乐“星”、篮球“星”、足球“星”;他们愿意做“星”的“粉丝”,他们喜新厌旧,喜欢新奇刺激,讨厌千篇一律;他们有许多异想天开的想法,有许多惊世骇俗的誓言,有许多不切合实际的计划;但实施起来却因种种困难或挫折而停步或放弃……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一些共同的特点,作为成年人的老师,不要以苛求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这些“弱点”。人的成长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有些事情不经历过就不相信,不跌倒过就不会觉得痛,不经受过挫折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没吃过亏就不会反思,不反思不觉悟就不会改变原有的想法或做法,就不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要解开师生间相互埋怨的怪圈,老师要反躬自问、转换角度看待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成长中的种种问题,以真诚的情感关爱学生的成长历程。
一厢情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爱”应该是相互感应的。换句话说,施爱和被爱双方都愿意付出和接纳才会有效,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是无效的爱。不但无效,有些甚至是一种伤害,强加于别人的爱往往是一种伤筋害骨的爱,或是一种心灵上的伤害,譬如以“爱”的名义进行的体罚、言罚、心罚等,每一种都会给学生留下身心的伤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这样说:“我辛辛苦苦备课,牺牲了不知多少个人的休息时间来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我天天陪伴你们早读、上课、晚修,废寝忘食地为你们批改作业,我花在你们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比花在我子女身上的还要多,你们还不体谅,还不感恩,你们也太忘恩负义了……”老师们往往以这样的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无法抗拒,让学生在精神上和行为上臣服。但是,表面的臣服,并不表示他们真地心服口服,或许在学生内心深处他们会这样想:这是老师你的一厢情愿,这是老师为了你的工作、名誉、金钱、地位所做的努力,是你的工作方向和方式不对头,不符合我们的口味,不能满足我们的想法和要求,我们才不接受。你知道吗?你们这是以成年人的意志、以教师的地位尊严强迫我们,这样做公平吗?正义吗?你们的行为已伤害了我们的心灵。教师如果以为学生表面不抗议、不反对就完全接受了我们的教育,学生就会把我们的教育内化为个人的意识、表现为个人的行为,这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这种做法甚至还会让学生认为不听老师的话是一种错,增加了他们的负罪感。大大削弱他们质疑老师的权威、大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这种以“爱”的名义臣服学生的一厢情愿的做法,对学生的伤害是无形的深远的。
只有两相情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达到相互了解情况,理解彼此的意图、动机和目的,配合和支持彼此的工作和学习,达到情感上认同、行为上默契、心灵上的共鸣。只有两相情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当然,两相情愿不是合二为一,以一方的屈服来求得双方的和谐。两相情愿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聚同化异,寻找双方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精神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两相情愿的“爱”允许有个人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允许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毛病,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计划不详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容易出现分散注意力、抵挡不了外界众多的诱惑,尤其是物质享受、时尚潮流、流行前线等方面的诱惑,还要容忍他们遇急事会冲动、遇难事会放弃、遇易事会沾沾自喜、遇挫折会放弃的举措。宽容、容忍并不是放纵,更不是纵容。宽容是在非原则的环境和氛围中,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予他们发泄不满、愤懑情绪的机会,给予他们犯错、试错的机会,让其在遭受打击后觉醒,在接受挫折中坚强,在经受考验中成长。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是要经得起春夏秋冬的考验、经受得住风吹雨打的洗礼,才能茁壮成长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溺爱和失爱是两个极端,溺爱会让学生失去自我磨炼、自我觉醒、自我成长的机会;失爱会让学生陷入孤独无助、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危险境地。老师和父母一样,只有给予学生适当的“爱”,恰如其分的“爱”,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也要教育学生体谅别人的劳动,体谅别人的个性,体谅别人的不足;学会体验别人的良苦用心,学会换位思考,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响应别人的付出,以感恩之心来回报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遇到不如意事不要怨天尤人,横加指责,满腹牢骚。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冲动任性,遇到对自己有利的事不要咄咄逼人,得理也要让人。要学会谦恭忍让,学会宽容,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配合,才能相互合作共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更要传递做人做事的道理,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正能量。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开师生之间的心结,需要师生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彼此都要清楚:“爱”不是简单的一种心态、一种行为,不是一厢情愿地付出就立刻有收获;“爱”是相互的、彼此的,施爱与被爱双方要有信息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共融、心灵上的共鸣,“爱”才能奏效。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