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老师,请善待那些稀缺的声音

  • 投稿铁柱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732次
  • 评分4
  • 86
  • 0

苏成才

一次不经意间,在学生的一份语文试卷上看到这样一道题:

材料一: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他还遭遇退学的命运。

材料二:另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没有考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材料三:第三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材料四: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问题是:看完以上四段材料请写出你的发现。其实,这是镇江市语文中考也是平时语文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道试题。我在想,学生看完这样的材料后脑子里会有怎样的发现呢?再看看学生试卷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三点红色笔迹的答案:①每个孩子的前途不可估量。②人们往往不能发现孩子的潜能。③幼时表现不好的孩子长大以后只要不懈努力,同样能有所作为。

是呀,每个孩子都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只要不懈努力,即使幼时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同样能有所作为。现实教学中,我们确确实实会遇到所谓“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被认为是“孺子不可教也”的学生,可是,我们是像试题中答案那样去对待孩子们的吗?是那样对待尤其是那些老师认为是异类的每一位孩子的吗?

至此,又令我猛然回想起2014 年12 月19 日赴灌南北陈集中学学习交流时听到的一节语文观摩课。课题是“宇宙里有些什么”,上课伊始,老师很自然地问起学生:“说明方法有谁知道?”只见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气氛有些热烈。蓦然,老师可能是无意间又追问了一个问题:“有谁对说明方法一点儿都不知道?”不问则罢,一问还真出人意料,竟然还真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

说实话,当时看到还真有这样的同学举手,我很诧异,也很震惊,同时也很担忧,为这位老师担忧,她会怎样去解答这个一点儿都不懂的学生的问题呢?直接告诉他答案,还是很鄙视地批评他一顿:这个都不知道,还上什么学?说真的,当时我的心还真有点儿七上八下,悬在那儿。好在我们的教师还是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的,较好地处理了这个自己挑起来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课后,我就在想,无论是课上还是课间或是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类似的学生,和他们发出的这些看似愚蠢却是稀有更是珍贵的声音。当然,教师要能真正地珍惜这些声音,必须牢牢修炼自身的素养。

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做老师的不要轻易发火,更不能讽刺、挖苦看似很落后的学生。说不定他们将来比你眼中的优秀生有出息,更会赚钱。”虽然学生屡答屡错,但却屡错屡答,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可能他们是听不懂课,但却三年如一日,这需要多强的意志。

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中只有能容得下“老师,我不知道……老师,我不懂……”这些看似愚蠢孩子的声音,才能倾心聆听孩子那些稚嫩却稀缺的声音。学生们都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咱们教师,可我们教师呢?我们有的教师竟用一些近似雾霾似的言语把我们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污染得满目疮痍,甚至眼泪盈眶。

所以,做教师就要有宽大的胸怀,特别是耐心和无私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善待这些稀缺的声音。

时下,标准的语文答案不仅扼杀了我们教师的个性,也无情地抹杀了那些原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孩子的思维,让他们不是变得迟钝,而是愚昧甚或麻木。给孩子松绑,放开手中的线,风筝才会飞得更高。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一件国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这是在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爱心的教师,还要成为一名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只有这样,那些稀缺的声音才会得到应有的善待。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天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