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看待我国基础教育不妨多一份理性

  • 投稿新塘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13次
  • 评分4
  • 10
  • 0

汪 明

不久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公布了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均取得最高成绩。这一消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既有兴奋与喜悦的表达,也有客观与理性的探讨,更有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度思考。

一方面,看待我国基础教育不可骄傲自大。PISA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树立了我们的信心。但就PISA测试本身看,正如很多专家所言,测试样本有着明显的地域局限,且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位居前列,教育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而且,就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而言,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明显不足。毕竟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职责,基础教育同样肩负着自身的使命。更何况今天的基础教育依然是矛盾错综复杂、问题积重难返、改革异常艰难。因此,在看待我国基础教育时,保持一份清醒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看待我国基础教育也不可妄自菲薄。当人们对基础教育表达失望时,可以列举出种种事例和现象,其中“小留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在家上学人数持续增加会成为重要佐证。从表象上看,似乎很多家长已经不堪忍受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摧残”,在万般无奈下或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或选择留孩子在家上学,而这样的观点是否过于偏颇呢?事实上,我国“小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真实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它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家长特定需求密不可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在家上学人数的持续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诉求。学校教育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方面的欠缺,是很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家上学也绝非中国基础教育的特例。在现实环境下,在家上学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长,倒是需要好好思量一番。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将目光瞄准世界的同时,很多国家同样也在潜心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并试图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对此,我们也不必刻意回避。

面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面对“小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家上学人数持续增加等现象,就此断言我国基础教育遭遇了信任危机,未免有点武断。正如同我们不能因为上海学生PISA测试结果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取得最高成绩,就此断定我国基础教育领先世界一样。毕竟对一种教育现象的分析应当基于客观、理性的视角,任何简单化的结论都不足以让人信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并不那么完美,但也绝非毫无优势。

也许有人会说,多一点忧患意识没有坏处,但我想说的是,树立一份信心同样非常重要。在保持一份基本信心的基础上,正视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才是更为理性的态度。正如同我们在培养孩子时,不仅仅要让他看到自身成长中的问题,更要让他保留一份信心,也只有这样,成长的动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难道不该如此吗?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