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
一、让学校名副其实
学校首先是12年一贯制的系统行为,是一所定位为“文化”的学校,如,历史走廊、名人园林、奥林匹克文化公园、教室门前的课间加油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古诗楼梯等都是文化的创意点。“学校”包括“学”和“校”,学生学的是知识,学的是能力,学的是成长的心理机智。校不仅仅是围墙包裹下的园子,更应成为学生校对自己言行的检验场所,还是一种他人模仿的榜样。学校有自己安排课程的权利,打破每节课现有的定性时间,教学时间可长可短,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定。学校有足够的备用资金用于正常工作的开展。教育名校并不是打破原有教育的所有,而是把以往不合理又无法改正的地方进行修正,更趋向于合情合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课堂上舒展四肢,喜欢爬黑板,喜欢高谈阔论。学校要为学生准备好图书、搜索引擎,准备好琴棋书画和笔墨纸砚,甚至是刀枪剑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各种社团组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团中找到自己的强项。学校不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是用学生的能力来衡量教师的智慧。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遵循着教育名校的规则,“机动车靠左行驶,大奔也不例外”,这就是名校之“规”。
记得德国有一所名为“瓦尔多夫”的学校。这是一所既不用分数统计学生成绩,也没有升留级制度的学校,故被人们誉之为“没有压力的学校”。从小学一直念到中学毕业,其间既不用分数来计学生成绩,也没有留级一说,直到12年级毕业时每个学生都可获得一份列有分数的所谓“成绩报告单”,以与社会上其他学校取得同等学历。课程方面是实践与理论并重,尤其注重素质教育。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科目以外,还设有园艺、劳作、合唱与指挥、舞蹈(包括艺术体操及韵律操)、戏剧、自我管理等别开生面的科目。同时,瓦尔多夫学校还在致力于不断探索思维类科目(如德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艺术史等)与手工、艺术和音乐类科目(如园艺、劳作、音乐、编结、版画、织染、装帧和雕塑等)之间的课程比例与平衡。而且,瓦尔多夫学校也特别注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着力于使学生能获取更多更实用的感性知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名校的一个学习榜样。
二、让教师想做教师
现在的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以后开始出现职业倦怠,事业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教好教坏一个样,工资一分不少拿。教育名校里这种现象将一去不复返,每位教师都是自觉自愿地以教育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幸福感源泉,让教师真正做自己想做的教育,给予教师灵动的发展空间,给予教师应得的奖励。按照教师的特长成立教师特长俱乐部,然后与社团进行组合,让教师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实验、研究、活动都是一路绿灯。让教师明白在这里不是教书匠,而是“饲养员”“育儿家”,重要的是教人,教人成长、成材。打破教室的规定座位,充实教室的布置,弥漫成书香课堂。教师能在课堂实现自己的“活问题”研究,持之以恒,铁杵也可磨成针。学校的“规”让教师晓得在学校里必须会出力,会出成绩,出好力,出好成绩,就能拥有实现目标后的幸福激励奖金。
学校要及时转变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奉行独特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师成长的高速路,让更多的教师像李镇西一样“做最好的教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只有在自己充实起来后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成就他们想成为最好的教师的愿望,找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源泉。有了这样的人生追求,还有不能成功的事业吗?
三、让孩子想做孩子
从小培养学生在课堂有充分的发言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心里不惧怕教师,把举手当作是一种好习惯。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作业是简单地搜集资料或者是读课外书,写写读书感言或与家长探讨历史问题等。教给学生评论的思想,教给学生言行的评价准则,即使看电视也能学会评价人物和事件,丰富自己的口才,在辩论中提升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让每个孩子充分享受到童年时光的快乐,而非一群眼镜博士。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是一种放归自然般的“散养”而不是“圈养”,这就是名校之“规”。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了电灯外还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他的创造发明便是从幼年坐在鸡蛋上模仿母鸡孵小鸡开始的。当他的母亲发现孩子这种“超级兴趣”时,并没有讽刺挖苦他,而是加以精心呵护。母亲的宽容、理解与支持终于使这位天才的发明家成长起来。可见,自信心是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基础,我们的老师应该充分理解孩子求知的心理。虽然,孩子的“自信心”有时显得天真、幼稚,甚至可爱,但这些正是孩子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增长知识、加深阅历、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心,才能无所顾忌地从小经营自己的兴趣与长处,只要做到这点,即使是智力平庸者也可以成为天才。
四、让家长找到尊严
家长不再是个受气包,在教师面前就得俯首称臣,唯唯诺诺,一切以教师的话语为对。在教育的名校,家长可以挺直腰杆来学校和孩子一起上课、听课、做手工,就像走进农家生态园一样,可以自由摘取四月的草莓、八月的甜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随学校组织的团队外出旅游,共同参加学校举行的亲子运动会或者家庭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家长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享受到一种尊贵的礼宾待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校概念,教师可以接学生上学,家长也可要求教师参加家庭聚会等。让家长感觉到送孩子到学校是一种幸福的选择,好像刷卡消费一样,刷得高兴,这也是名校之“规”。
家长会历来都是变相的告状会或出气会,家长会上家长失去的是更多的尊严,受了气还得陪着笑脸,几乎失去了话语权。在教育的名校,家长就像走进了超市,可以放心大胆地和“营业员”讨价还价,随心所欲地选购自己心仪的商品。还可以同超市的保安交流安全管理的措施等,而不用小心翼翼。有尊严的家长才能配合学校共同培养有尊严的下一代,虚心与尊重成了一种“礼尚往来”,教育就会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
五、让生活融入学习
在教育名校,课本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阅读和生活知识、生活习惯才是学习的主体,就像《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学生一样,有着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学习生活。哪怕是文艺表演中的规则,学生也会在实践中自享其乐。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知识,与阅读中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孩子自己的处事原则_/A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吃饭不言睡觉不语,才会出现许多社会人士写信来赞美学校的成功教育。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名校之“规”。
生活是学生生存的摇篮,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最终要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陶行知先生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读书不是教育的本身,读书之外还有教育的广阔空间。当生活的场景如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已不需要太多的诠释,所有的难题会在这一幕幕的来自生活的场景面前迎刃而解。
毋庸置疑,名校是处处与生活接轨的现实主义,不是空中花园,学生在不出学校就能学到用到在社会上才能用到的东西,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奉献自己的行动,把自己逐步锤炼为自信、有魄力、有能力的新型人才。永远记住教育的箴言: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经不起时间的推敲;雪花承受不了阳光温柔的征服。真实、踏实、诚实、求实,实实在在;真心、决心、诚心、开心,心心相印,这才是教育品牌的希望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眷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