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情感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

  • 投稿洪嘉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68次
  • 评分4
  • 95
  • 0

丁 莉

从我国的历史学科教学情况来看,高中历史教育过分偏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情感教学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被知识教育所掩盖,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一种“历史只要背诵记忆就可以”的错觉,使情感教学在历史课堂中无法实施,成为一种空洞的“喊口号”式的行为。

随着人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越来越受到重视。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也提出要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给予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对情感因素投入足够的关注。这样,才符合教学以人为本的原则,达到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统一。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寻求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行情感教学的重要保障。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地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

历史教学中情境法的使用,就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出能够还原史实发生场景的情境因素,让身处不同情境的学生能够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有效地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关于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有针对性地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必要时还可以用一些音乐穿插其中,烘托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例如“新航路的开辟”,教师把新航路开辟的四个阶段用课件做成一幅动感的图画,每次航路的开辟都可以单独用一条线标示出来,并在沿途放上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加之相关的音乐做背景,就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兴趣,记住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善于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比如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一些相关人士,让学生可以身处现在而又能亲身感受过去,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又能培养优良的情操。 小组讨论法是一种应用很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之间认识上的互补,帮助学习者借助集体的思维来发展自己的认识。以讲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为例,在探讨史学界对重农抑商的历史影响的不同看法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这两者的共存三种观点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探究,由各个小组代表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发言,还可以针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能渐渐熟悉古代经济政策,更能在讨论中感悟到古代人民生活的不易,并进一步将情感上升到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上。

历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演绎,促进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上“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三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扮演相互制约的三个权利部分——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这三位同学可以用话剧的形式来演示一遍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在具体实施中,是怎样贯彻制约与平衡原则的。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能够被吸引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去,而且能在情境中理解这一课的重难点。

二、教师情感的表达

虽然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更多的是依赖于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多方合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和维持者,可以说教师对于课堂情感的掌控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要及时转变。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因而教师的一切知识储备、道德观念、兴趣爱好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时刻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动,同时也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努力用积极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自己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教师对每个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活动都要做出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理清历史线索,掌握每个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找出每个历史事件中存在的启情点,最大化启发学生情感。比如辛亥革命这一课,教师就要牢牢抓住战士们为革命洒下的鲜血,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奋勇抗争的精神这一启情点,来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典范。

最后,教师的语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只能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情感表达更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语音、语调和语速的变化传达出来。这样,学生从教师的语言表达中,不仅能够接收到知识,而且能接收到情感。例如:在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一种悲壮而又昂扬的语调来讲述中华民族在抗争时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将学生带回到历史发生的当时当地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冲击,更有激情地去学习这一课。

三、充分展示教材的显性情感,发掘教材隐性情感

历史教学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很多,其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而教材是带有编写者个人意志的产物,教材中收录的各种史料和记录的各种历史现象都体现着自我的情感体验,这就会使编写者自觉不自觉地在编写过程加入自己的感情因素。而按情感因素来划分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历史教材和含有隐形情感因素的历史教材。

何谓显性情感因素呢?所谓显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照片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当教材内容涉及直接反映人类实践活动以及人在活动中的思想感情时,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便以显性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展示教材中蕴含的显性情感,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10月中旬,日军大规模增援上海,向吴淞口附近地区猛攻。中国军队约十个团三万人,组成三路敢死队,对日军实施连续四昼夜的反击,敢死队官兵前仆后继,浴血拼杀,最后大部分战死,谱写出淞沪会战中最悲壮的一幕。”这一段话虽只有寥寥几句,但是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战争的惨烈以及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的坚强勇猛,教师在对这些显性的情感因素进行加工后,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当然,教师在展示教材显性因素的时候,自己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有深入的体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情况设计出适合学情的“情感教案”。

所谓隐性情感因素,是指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比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当时商王朝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在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大批砍去头颅的人骨架,可见奴隶常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人牲’。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商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在这一段话中,虽然编写者只是平白地叙述了商王朝的一段历史资料,但是却把对于古代人民的同情和对奴隶主阶级的痛恨都隐含在了教材的每一个字中。对于这样的蕴含隐性情感因素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依托教材,更要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找出隐含在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从而有效地感染学生。

四、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

之所以要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因为情感教学要求建立起一种师生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在师生情感交融关系的构建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种关键作用体现在教师以其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达到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效果。教师在其中需要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发展,把爱灌注在学生的身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情感上的有共鸣。

其次是要善于和学生交流。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合作交流,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亲身参与到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养成过程中去,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在学习和生活过程所遇到的困惑,并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

实施情感教学是改变当前应试教育一些弊端的需要,促进情感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广泛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