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教师支教交流热的冷思考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12次
  • 评分4
  • 30
  • 0

吉裕建

前几天,参加了我市教研室主持召开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总结会,会上,各实验学校的负责同志分别谈了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应该说,参与实验一年来,我市各实验校都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好多学校几乎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师资队伍不稳定,给实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究其原因是由于好多老师参与了支教或交流,导致实验工作无法得到延续。

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帮助农村偏远地区改变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文件落实几年下来,参与支教交流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示范引领作用逐渐丧失

对于到农村支教,一开始,城区学校派出的一般都是学校的骨干老师,这些老师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农村学校带去了一股春风,那时的支教确实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将教师的职务晋升与支教交流挂上了钩。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想晋升职称的城区老师都必须参加支教交流,部分参与支教的年轻老师到农村支教,完全是当作差事来应付的,这样的支教就很难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支教教师管理出现真空

在支教老师的管理上,由于采取的编制属地管理,因此,这部分老师虽然在支教学校工作,但他们的绩效考核、职务晋升都由原派出学校负责。这样,支教学校对他们的教学业绩、工作态度等就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而对于原派出学校来说,即使学校领导比较关注,但由于是遥控指挥,他们也是鞭长莫及,无计可施。由此可见,对于支教老师的管理,真的是能管的管不到,管到的不便管,极大地削弱了支教应有的意义。

三、农村学校师资更趋薄弱

起初,教育部推行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缓解农村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借城区的优秀老师来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可是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农村学校的许多骨干老师都千方百计地调往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无论缺编有多严重,最后反正有支教老师来填补编制的缺口,实在不行,还可另找代课老师。而城区学校由于每年都要派出一大批年轻老师下乡支教,他们大规模的超编也就名正言顺。因此,支教交流成了农村学校缺编的借口,同时也成了城区学校超编的理由。最终导致超编学校的老师没课上,缺编学校的课没老师上,当然也造成了国家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

四、学校特色文化难以传承

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校长和老师几十年的坚守,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这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淀起来的东西,就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张伯苓的南开中学,蔡元培的北京大学以及雷夫老师的第五十六号教室都离不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特别是帕夫雷什中学,几乎耗尽了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的心血,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校长和老师也是六年一轮参与交流,其结果又会怎样呢?好多教育专家都喜欢将教育比作农业,其实不同的农作物,都有他们特定的生长环境,他们对气候、土壤也有特别的要求,如果将山东的红富士移栽到广东,将南方的水稻种植到北方,想让它丰产丰收,几乎是天方夜谭。那么,对于校长和老师,每六年就要换一所新的学校,换一个新的环境,而学校的传统文化一旦失去了它赖以生长的土壤,等待它的必定是慢慢消亡。

教师的支教交流,我们应该本着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理性分析,冷静对待,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让农村和城区的孩子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新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