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平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备了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且符合课文意境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将这些插图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先后多次运用了课文插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一户农家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喜爱和向往这种安宁平静的农村生活的感情。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在揭示新课,学生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后,我出示了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后答道:“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老夫妇的旁边,有一个青年人正坐在地上,专心地编织着笼子。年轻人的前面,有一个小孩,顽皮地趴在地上,手里拨弄着莲蓬,双脚自在地晃动着,非常开心的样子。小孩子的前面还有满池的荷花,都开放了,好像我们也闻到了荷花那扑鼻的清香。最远处,还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辛苦地干着农活……”通过细心地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优美意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学生在情景中描述形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语言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体会到这首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这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草屋,家的旁边有小溪流,溪流的旁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老夫妇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表达了作者欣赏并向往这种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的感情。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象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融洽气氛中,在小组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帮助中,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三、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充分领会了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看图,并且问道:“你认为书上的这幅插图画得怎么样?”有的小组学生答:“很好。”有的小组回答:“不好。”“怎么不好?你们能提出具体的改变建议吗?”课堂中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小组内开始议论纷纷。然后,讨论好的小组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有的小组说:“插图中的溪流再画得明显点更好。”有的小组说:“这幅图中,如果能把每个人物脸上愉悦的表情画出来就更好了。”还有的小组说:“既然是农家生活,加上几只家禽,就更温馨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能小组合作,把你们小组创新后的画详细地向全班同学描述一遍吗?”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每一个小组都不甘落后,甚至出现小组代表说着,小组成员又有新的创意,按捺不住噌地站起来,接着描述新的想法的场景。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吧。
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让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更易于表现出来,对插图的再开发就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会发现课本的插图也有不足之处,这点很重要,要让学生敢于去怀疑和创新。同时,在展示自己小组得意之作的同时,小组内人人参与,互助互帮,既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又巩固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意境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去尝试,去运用,才会有更可喜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正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