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强调重视初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基础,结合教材知识与实践教学,做延伸性的探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性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并选择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项目,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延伸探索,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组员分享学习经验,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思考、创造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将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历史课程中还应该具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超越教材的基本内容,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以此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再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思考方式上给学生更好的引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历史课程的有效方法
1.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多,容量大,学术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要想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导入新课程的历史问题尤其重要。在课程开始之前的预习中,要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和思考方式,设计系列由浅入深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在课堂上要把握教学节奏,有意识的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前预习遗留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并将有价值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对做的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发其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课,课前预习中就提出了如“希腊、罗马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是什么?”“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衡量利弊?”等问题,这些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自觉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启发他们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整理好的预习结论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表达、写作等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与实践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超越教材基本内容,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最核心功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落到实处。
比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讲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文明和经济情况,让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环境后,发挥想象,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之中,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感受,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3.开展思辨探究拓展思维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辨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其实,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一个历史事件都要考虑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分析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采用探究性应用模式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大幅提升综合能力。
比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时,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学习起来比较烦琐。在课前预习中将任务进行分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将所有的内容串联并展开专题讨论,虽然探究中大家对历史事件的褒贬看法不一,但是可以通过老师引导达到意见的统一,并促使学生能够对教材之外的知识有所掌握,一举多得。
总之,教学相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和老师都是在不断的探究和尝试中进步的。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搜寻到所需的历史资料,阅读理解,并综合性地进行运用,以此促进自己的创造潜能、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