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一位新任校长眼中的“教育模样”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42次
  • 评分4
  • 91
  • 0

郭红心

教育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期待,背负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一句话,为师生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一、教育是农业,是培育,而不是急功近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农作物在农民精心培育下自我成长的过程,任何农作物都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和生活习性。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农民们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成长的需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对农业生产的形象概括,而学生的成长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观察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学生个性特征和独特的成长需求决定了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生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馨香!

据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曾经一本正经地问过:“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些什么呢?”欧几里得沉默片刻,叫来仆人,吩咐说:“给他6个铜板,让他走吧,这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清楚这个学生当时的反应,也许他会面红耳赤,幡然悔悟,也许会理直气壮地接过铜板,扬长而去。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欧几里得还在,他的大部分学生并不是为了铜板而学习的,在那个时代里,“欧几里得”们占大多数。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真正有魅力的教育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引导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追求个人价值。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说得好,“德育也是升学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不断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无穷魅力。

二、教育是生长,是唤醒,而不是物质至上

教育家卢梭曾经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苏格拉底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的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这种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可以这样说,如今的教育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并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但唯独缺少教育的灵魂。“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看起来那么科学的命题让我们的教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

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提出:“丈母娘的眼光可能就是素质教育的眼光”,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他在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教了一辈子书的李老师,女儿都已经二十七八岁了,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李老师的一个同事热心地当起了红娘,把李老师当年班上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介绍给她女儿。李老师见了当年这名自己最喜爱的学生之后,十分感叹地对同事说:“这个孩子原来读书的时候,我是多么欣赏他呀!他的学习成绩很棒,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又特别听话,从来不调皮捣蛋。现在他也挺成功的,不到三十岁就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按道理说,的确是不错。可是,让他来做我的女婿,我倒真的不满意。你看他的背,好像有些驼了;你看他的眼镜,镜片那么厚,至少也有七八百度;你再看他说话细声细气的,哪像个男子汉;最让我不喜欢的是他那么古板,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女儿如果跟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吗?”过去很优秀的学生现在成了被淘汰的女婿,这似乎是个悖论,而当今教育的现实告诉我们,学生时代的“乖乖男”、“乖乖女”和分数名列前茅的学生,不一定在未来的生活中就非常幸福。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准备,是为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未来幸福作准备。只有把这“两个准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认为学生的大脑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去努力挖掘这口智慧之“井”,让学生的个性如智慧之水“喷涌而出。”

三、教育是慢的,是呵护,而不是厚此薄彼

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见到这样一幕:土地已经干旱得龟裂了,庄稼都蔫了。一场瓢泼大雨,下了个沟满河平,该高兴了吧?但农民却摇头说:“这雨太急了,不接湿。”因为只有蒙蒙细雨才能湿透土地,让农民获得丰收。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成熟和提升;书本知识是容易学会的,一些生活技能也能够很容易地被训练出来,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教育者沉淀自己的耐心与细心,用“农人”的细心和耐心等待生命的成长与升华!

“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一言道出了教育的真相。在这个“快”的时代里,“慢”似乎是对生活的嘲弄,它正在逐渐消失,甚至已经成为一件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生命的成长有着它自己内在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教育才特别需要耐心,需要教育者的从容。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就是最美丽的教育愿景。教育者应该学会等待,等待每一个生命的慢慢成长;学会聆听,聆听每一朵鲜花盛开的声音!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挑水工有两只水罐,一只完好无损而另一只却有一条裂缝。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完美无缺骄傲无比,而那只裂缝的水罐则自惭形秽,每次从小溪边挑水回来,它的罐中就只有半罐水了。当它把自己的愧疚之情告诉挑水工时,挑水工要它在回来的路上注意那些美丽的花。挑水工告诉它,正是因为它的裂缝漏水,才使那里的花儿长得比别处的更茂盛。教育生活中的所谓“后进生”不正是那一只只“裂缝的水罐”吗?每个生命都有绽放异彩的权力!教育要做的就是用心呵护这种权力,并引导它走向属于自己的空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四、教育是改变,是至善,而不是整齐划一

我们不能选择学生,但我们可以改变学生。这是江苏省一位名校长在初任一所学校校长时坚持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如果用信任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少训斥,多引导、少指责,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功夫,在挖掘学生潜能上动脑筋,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上做文章,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2012年9月,我受县教育局委派,来到了一所偏僻的乡村初中学校,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村薄弱学校,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管理混乱。但是,这并非是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因素,学生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取决于学生的精神状态。对此,我先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人手,第一件事就是抓校园卫生。两个月过后,教育效果开始显现,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学校、到学校的什么地方,你都会看到校园内窗明地净、整洁有序。学校举行“我心飞翔”歌曲大赛,几百名学生散去后没有留下一片纸屑,连老师们和学生自己都感到惊讶不已。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改变学生精神状态的基础,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学校附近的居民常常淡起学校的变化。他们说,每天从学校经过看到的是孩子们欢呼跳跃的样子,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来过学校的家长都感到同学们越来越有礼貌了,老师们也觉得学生明显懂事儿了,管理起来很容易,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学。

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样还有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精神状态。教师的服装整洁了,皮鞋亮起来了,发型整齐了,校园里地面上的烟头越来越少,这都是实行细节管理的效果。我经常和老师们说:“工作着,幸福着,就是要让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是的,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教职工都能在辛勤工作中感觉到幸福,如果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因成为该校学生而感到自豪,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只要坚忍不拔地走下去,学校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最近,阅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的文章《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一文,感触颇深。他在文中指出:“‘更好的教育’在苏格拉底的心中就是‘点燃火焰’,在柏拉图的眼里就是‘心灵的转向’,在亚里士多德话语间就是‘人性的改良’,儒家将其定位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许慎则赋予其起点意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因此,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更好的教育就是构造“一方池塘”去服务学生自然成长,就是点燃“一束火焰”来启迪学生的自我成长,就是敲打“一块燧石”来引领学生的自由成长;就是推开“一扇大门”来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办“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恢复它原有的模样吧!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河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