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要加强对常态课的教学管理

  • 投稿数星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94次
  • 评分4
  • 26
  • 0

张同语

为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听课,通过对授课老师的观察与交流发现:虽然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是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中并没有真正认同新课改,总觉得新课标是一种理想。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课标不过是讲公开课或评优课才要求有的“花架子”,常态课堂不可能做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还得靠传统的讲授法才能实现,所以,新课改与自己的教学实际没有多大关系。表现在常态课上,许多教师甚至是青年教师放不下权威,丢不掉满堂灌,把学生抛入深深的题海中,由此带来的是学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跟得上教师节奏的学生与老师问答互动,以烘托课堂教学气氛;跟不上教师的讲或听烦“絮叨”的学生则表现出一脸茫然或趴着睡觉,流露出强烈的厌倦情绪。

常态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位”呢?思考之后我认为可以归因为以下两点:

一是过度重视公开课,对常态课的关注不够。很多校长都有一种普遍看法,认为落实新课标就必须抓骨干教师培养,以骨干教师的典型带动来促进普通教师的成长。加上素质优、悟性好的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学得快、改得快,在各种评优课中能为学校增添光彩,于是,校长的关注就集中到少数教师身上,举全校之力打造教师,促使其早日成为学校的“品牌”或“名片”,这样一来,各种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公开课及优质课的机会自然而然地都落到了这少数人身上。校长们往往也更愿意听优秀教师准备好的课,更习惯于把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加以复制而很少能静下心来对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加以细致地剖析和指导,普通教师由此产生心理落差,面对课改他们感觉迷茫而又无所适从。

二是教师对常态课的教学产生职业倦怠。“升学才是硬道理”是目前应试体制下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为保证升学率学校不断给任课教师增加课时,很多学校把学生自习课分到学科,责任到人,名为任课教师辅导,实为教师用来讲解试题或考试。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所教的平行班一般都是两个班级,每班周课时数为6课时,加上分配下来的自习辅导课,计算下来教师的实际周课时数达到近20节。很多教师一方面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觉得课堂上对学生有讲不完的内容,唯恐哪一点讲不到而导致学生不会。因此,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成了忙碌的习题讲解员,学生则成了看客。久而久之,很多教师不仅产生明显的职业倦怠,而且感觉新课程与自己无关,内心深处产生与新课改抵触情绪。

面对课改进程中的常态课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是需要靠广大教师日复一日的常态课堂质量的真正提高来带动,因此,我们的视角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堂。 校长要走进常态课堂,促进课改实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一次会议上表态:“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不是合格教师,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好校长”。在中学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首先希望我们的校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把研究的眼光聚焦课堂,关注普通教师的常态课。从本校具体的常态课例人手,具体剖析、研磨不同的课型,围绕普通教师的常态课进行深度教研,引领教师用新课程理念观课、改课、上课,在深度教研中体悟、反思、求变,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动性,以促进常态课堂质的变化。

校本教研研究常态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在校本教研中,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不仅仅备教材知识点的把握,更应关注常态课的问题设计,好的问题设计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特点;既要避免问题太容易导致教学低效,又要避免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尝试;既要重视学生尝试过程中的点拨引导,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能力,这样研磨出来的常态课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才有意义。

落实新课改理念不是优秀教师、优秀学校、优质公开课的专利,而应该把它落实到每位一线教师、每节常态课上,只有这样,新课改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五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