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运用

  • 投稿农夫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19次
  • 评分4
  • 87
  • 0

高智勇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新教材在编排与设计上彰显了“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三大特色。而乡土历史资源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历史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一、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历史作为历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以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扬乡土历史的人文底蕴。

例如:廊坊地区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合的发源地,黄帝时代炎黄联盟战胜蚩尤部落的战争催生了中华各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龙和风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从北宋年间开始,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继进入廊坊境域,形成汉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同游牧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文化方面,以说唱为特色的北京琴书、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快板书等均兴于廊坊一带,后传人京城。廊坊为京城贡献了李少春、郝寿臣、白云鹏、谷文月、骆玉笙、白玉霜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无疑,廊坊的历史与文化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

二、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近代的中国遇三千年所未有之巨变,列强入侵,百年耻辱洗练着我们的民族。面对民族危机,中华有志之士振臂直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在讲解“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一单元时,重点是要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而在反抗外国侵略取得辉煌胜利的诸多事件中,发生在廊坊地区的莫过于“廊坊大捷”。1900年6月18日,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到26日,才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共伤亡300多人。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该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因此,利用乡土资源,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乡土历史,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了解历史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廊坊地区人杰地灵,既有唐代工部尚书张仁宪和辽世宗宰相韩延徽、宋太宗宰相吕端、元朝开国宰相史天泽、明代吏部尚书施礼等历史上的名臣达官,也有革命先烈张采真、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文化艺术界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郝寿臣、张云溪、李少春等。廊坊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天下第一城”“宋辽古战道”“辽代白塔寺”“北坞清真寺”等。

新的历史条件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廊坊作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地理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历史教师应以全新的视野放眼全球,将满腔的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用勤劳与智慧为廊坊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总之,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情感距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历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乡土历史的作用,充分挖掘其价值,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大厂高级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