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

  • 投稿鹿壹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86次
  • 评分4
  • 94
  • 0

李晓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耍为出发点,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的主动建构实现教学目标。

一、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感悟

品德与生活课教材虽取材于生活,但与孩子的认知及行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而孩子在生活中获得的感知与体验是品德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在以教材为本的情况下积极寻找生活中的资源,为孩子提供最亲切最直接的感知材料。

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引入教学,然后展示了一些春天的图片,唤起孩子对春天的记忆。随后让孩子说说“春天在哪里”,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孩子说:“我们要去寻找春天?”有的孩子说:“我知道春天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还有的孩子说:“春天在我们的山村里,在小黄鹂的歌声里,在我们的眼里。”接下来我让孩子走出教室,在百花中、在田野里、在柳枝头寻找春天。在大自然里,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歌声迎接春天,用画笔描绘春天,用语言赞美春天。最后我设计作业——“思考如何做个环保小卫士”,让孩子们自由发言,教会孩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摘花、不踏草坪、不掏鸟窝等。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谓“水到渠成”。

二、在生活积累中创新、提升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改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儿童立足现有的生活积累,并通过积极参与生活活动,不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在教学“家里来了客”一课时,里面有一个“陌生人到我家”的片断。首先我用视频出示了一个场景:文文独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门……这时画面停止,我让孩子们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文文该怎么办?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他们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即说出了他们的想法,有的说不认识不开门,有的说不出声,有的说劝他等家长回来了再来,还有的说要打110报警……而此时我也适时点拨: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既要热情待客,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又要注意安全,不和不认识的人直接接触。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场景模拟表演。表演完成后我又引导孩子对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就这样经过表演——点评——再表演——再点评,孩子们都知道了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了。

三、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生活技能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其实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全部。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地区、学校、班级实际,对教材所列的教学内容适当作一些增补,或者直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进入我们的课堂,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时,我让孩子在课前做了很多准备。例如:自己在家里(可以请求父母的帮助)种植花草或是进行种子发芽的实验,并做好及时记录,以便观察研究。课堂上,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可以说说自己种植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历,也可以谈谈自己实验中的困惑。小实验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探究的兴趣,还使孩子在观察与实验中了解了浅显的自然常识。最佳“小小研究员”的评比则起了激励作用,让孩子展示小种植成果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与孩子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孩子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感悟和成长,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