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课堂观察研究“三五”模式——以“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为例

  • 投稿不懂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62次
  • 评分4
  • 58
  • 0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个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的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校根据阳光课堂的教学目标与理念,开展了多项课堂观察专题研究,初见成效,现以“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为例,谈谈我们课堂观察研究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大体概括为三个阶段、五个环节:观前预备会议(确定观察目的与观察点、制作观察量表)、课堂观察记录、观后分析报告(包括召开分析报告会、撰写观察报告),简言之,就是课堂观察研究“三五”模式。

一、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点

观前预备会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点。每一次课堂观察都应有目的,观察的目的不同,研究主题、观察点也就不同。观摩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模仿,科研式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理念建构或理念论证,校本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教学规范落实。我校针对教师课堂上普遍不注重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的现象,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主题的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自信地学习,获取成就感、成功感。

研究主题(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为教研组集体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需要学科组集体商定,慎重考虑。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要将课堂内发生的每一个状况进行细致观察、详尽记录、透辟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研究主题(观察点)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针对学校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教学实际,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顾及学校研究的课题,把课题研究植根于课堂,追求教研、科研一体化整合效应;三是选题要做到不大也不小,范围适宜,不因太大而导致观察不细致,也不因为太小而导致观察无实质内容。我校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主题,分四个观察组,从“评价语言特点与品质、评价态度与方式、评价时机、评价对象与分布、评价反应与效果”5个维度,13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如表一所示。

二、制作观察量表,建立观察小组

预备会议在选定观察点后,第二要务就是制作观察量表以及建立观察小组。有了观察量表,才能确保课堂观察工作顺利完成。常用的记录方法有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这两种方式要结合使用。如何制作观察量表呢?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分层设计。即围绕每个观察点,进一步分析需要记录的具体要素,对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厘清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要观察“课堂教师语言的内涵和品质”,其要素就可以有语言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赏识性与激励性、批判性与导向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情境设计观察量表。二是试用修正。观察量表制作出来后,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先在小范围内试用,及时修正后全面推广。三是正式使用。即大面积地用来观察、记录、分析、诊断课堂教学行为。

下面是我校制作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内涵、品质”观察量表,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无法记录完整的,因此,课堂上要使用录像、录音笔、摄影等现代设施设备,把整堂课教师的语言、行动,尤其是评价语言记录下来,以便于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现象分析,使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建立和优化观察组也很重要,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一般是3人左右,确定能力相对较强者为观察组组长,保证组内有差异,组之间力量尽量均衡。这种同质异构的团队式研究有利于开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智慧,培养团队精神,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三、进入现场观察、记录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可进入课堂现场观察。首先是根据自己观察的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同一观察组因为任务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选样不同,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选择比较靠近学生的位置;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则选择接近某一小组进行观察。着重观察教师的,则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千万不能面对教师背影观察。如要观察教师评价语言的话,则尽可能靠近教师一点,便于清晰地记录所听到的一切。观察教师评价语言时,我们同样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的评价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愉悦,反之,评价不当,学生会出现异常的情绪和表现,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观察者判断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无论选择怎样的位置,都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现场观察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方案和量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记录。记录时要灵活地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或定量,或定性,尽可能充分地记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旨在获取丰富详实的有效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推论奠定基础。

四、召开分析报告会,进行分析推论

分析报告会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议课”,其流程分成五个板块:一是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课后说课的重点是围绕观察点说体验、说感受、说得失;二是观点呈现。各观察组组长代表组员,负责汇报本组教师观课后的思考与建议。我们要求将其制作成PPT演示稿,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即由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分析推论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观点要鲜明,辩证思考成败得失,给人以启发;三是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每个人的短暂发言,始终紧扣“主题”发挥,思维活跃,能够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互动可以是观察组之间,也可以是观察组与执教者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大家各抒己见,陈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四是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都要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尤其是执教者更要陈述自己新的感受、新的领悟。五是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或由学科领军人物进行总评,得出结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报告会是课堂观察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突出“研究”二字,讲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表及里地透视课堂。观察组要在掌握课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指出对策,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因此这种研究是“真枪实弹”的,火药味越浓,争论就越激烈,效果就越显著;这种研究是“原汁原味”的,是在显微镜下看课堂,看到的是真实生动的、清晰有效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再“雾里看花”,对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五、撰写观察报告,整理活动资料

课堂观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撰写观察报告,整理好各类资料,做到“活动有痕”,资料完整。

观察报告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案例实录式。即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详细而又客观地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案例内容主要有五项:1.活动背景及主题;2.课前会议,包括观察组分工表、观察量表设计讨论、执教者课前说课等;3.课中观察,包括观察点的选定、课堂教学全程实录、收集或摄取的课堂真实现象或图片信息等;4.分析报告会材料,包括执教者的课后感受与反思、观察组所汇报的观察结果(附上原始记录表)、活动照片等;5.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总结性评述)。另一种是研究报告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对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观察情况的一种文稿样式。文稿要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课堂观察从观前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点到制作观察量表,建立观察小组到课堂现场观察和记录到观后召开分析报告会议到撰写观察报告,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层层推进的研究过程,是课堂教学的“真问题”“真研究”和“真成效”。课堂观察成为教研活动向专业化转型的一种有效形式。诚然,我校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仅在起步阶段,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有限,如何使课堂观察由“随意”转向“主题”,由“业余”转向“专业”,由“粗放”转向“精致”,由“低效”转向“高效”,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让教师真正过上一种饶有兴致地专业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