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平
听课,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出现“走马观花”式听课,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课务、事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则与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意识不强有关。在笔者看来,听课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要“走心”,听出感想、听出问题、听出建议、听出水平。
首先,学校要实行“建议式”的听课要求。“建议式”听课要求与“命令式”听课要求,虽两字之差,但包含的理念、策略却完全不同。“命令式”听课要求规定了听课的下限,且这样的下限被人为地拔高,成了不少教师内心厌恶却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其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力“霸道”,也是一种“懒政”。而“建议式”的听课要求则提供了一定的“弹性空间”,只需教师听课达到一定数量区间即可。“建议式”的听课要求体现的不是权力“霸道”,而是一种更接近教师内心的人文关怀。试想,一位听了19节课的教师和一位听了20节课的教师到底有何本质差别?这样的差别真的能用“合格”与“不合格”来界定吗?
其次,学校要采取“分层式”的听课策略。一所学校,有“身经百战”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有担任教育教学的“骨干”“中坚”,也有刚走上讲台,或走上讲台不久的“新人”。基于从教的教龄、岗位、职责等不同,学校要采取“分层式”的听课策略。如,新教师(1至3年)处于职业生涯初期,教育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等的形式,多听听“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课,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而“骨干”“中坚”(3到10年)则应通过更多的展示平台,如公开课、优质课等,再结合“同课异构”等听评课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而“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则应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多听听新教师的课,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学校“后继有人”。
再次,教师要具备“主动式”的听课理念。主动性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一个人如果缺少热情、主动,则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很顺利、很完美。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变化同样要求教师工作要有主动性,教师主动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听课,看似简单,却是教师发展的一面镜子。听课,看似轻松,却一点儿都不轻松。通过听课,教师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通过听课,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弱点和不足;通过听课,可以改进教师教学的手段、方式和艺术。因此,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40分钟时间的付出,更是要积极主动融人课堂,要在听课中去思考、比较、讨论、追问,从而不断在听课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最后,教师要实行“互动式”的听课方法。听课,不少教师仅仅停留在用耳朵去听、用手记笔记的阶段,听完了,记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听课方式,即使是听30节、40节都是在做无用功。听课,更需要用大脑去思考、用嘴巴去表达。因此,评课环节必不可少。更确切地说,听评课本身是一体的,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因此,教师要采用“互动式”的听课方法,积极参与到听评课的过程中来。通过互动交流,听课教师可以发现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优劣,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同时,通过表达来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建议,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可以提高执教教师的业务水平,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改变“走马观花”式听课的状况,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以及人性化,促使教师更乐意去听课。同时,也需要培养教师成长眼光和发展意识,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去听课。当“乐听”与“好听”结合起来,还会“走马观花”吗?
(作者单位:浙江桐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