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让人文教育浸润师生的心灵

  • 投稿仁言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37次
  • 评分4
  • 19
  • 0

汪桂英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思想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是通过传授给学生人文学科知识,使他们在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他人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其实质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是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身心素质教育的基础。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依托教育资源,精选校本课程

人文教育有两种途径:课内和课外。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首先要发挥语文、数学、音乐、艺术等人文学科在人文教育中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基础教育;其次是充分发掘自然科学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将这些知识渗透于人文教育中;要发挥校本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积极开发与利用,传承古典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如《中华文化素养》《三字经》《论语》以及《国学经典》等,让学生领略经典诗文的艺术魅力,让儒家仁爱、尚礼、智慧、诚信的精神内涵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促进人文知识对学生心灵的渗透,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正面的影响,这将成为每个孩子今后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的财富。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追求人的完美化;要扎实开展早会教育——小小晨会内容多,满满感悟从中获;以德育基地为载体,感受体验人文教育,丰富人文精神。

二、营造人文氛围,打造特色文化

1.重视人文环境建设

学校应以环境文化为依托,营造人文氛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是:走在校园里,人们能看到紧紧围绕核心办学理念所呈现的环境文化。如确立以特色建校、以特色育人的办学思路,打造以“博采儒家之长,践行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应将这种文化融入校园、班级文化布置之中,建立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橱窗、宣传栏等,设计艺术作品、张贴名言名句、学习背诵《论语》等经典、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效应,让师生抬头见字、约之有训、熟知于心、行之于道。这些富有儒家文化色彩的校园景观,让师生浸润其中,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焕发出一种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2.实施校园人文管理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实施校园人文管理,提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目标,坚持“服务第一,育人第一”的宗旨,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坚持“让每一个学生有进步”的育人准则,以“学生是否进步,家长是否满意,社会是否认可”作为办学标准。学校提出“赏识激励、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赏识”的本源是爱,切入点是尊重,核心是人人都要学会赏识,操作的原则是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宽容,追求的成功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充满自信、有爱心、心智和谐发展的人。“激励”是教育的手段,是发现人的闪光点,用多种方式给予肯定、鼓励、表扬。“和谐发展”是指合乎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赏识”是一种观念,“激励”是手段,“和谐发展”是目标。实践证明,这个理念时刻渗透在全校师生心中,而且已经逐步升华为学校的精神文化,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动力源泉。

三、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必须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一起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可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室资源,鼓励教师阅读各类经典著作,让教师徜徉在文献典籍中,接受先贤思想的熏陶,教师要敬业,要教书育人,要为人师表,要真正地把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既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耻辱,要将血的历史教训永记于心。学校每年可开展教师“文博之星”评选活动或举办讲座、人文素养知识竞赛等,促进教师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思想,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三教师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爱心来浸润学生的心灵,热爱每一个学生,尽力创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坚持以生为本,提升人文素养

1.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也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学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更要让全体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师既是“经师”——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师”——学生的生命导师。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性的教育,其实质是:教化过程需“润物无声”;培育过程则要“入灵无痕”。因此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参与性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在互相启发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和德行的进步。

2.注重礼仪教育

学校要“约之以礼”,注重传统礼仪教育。通过强化传统节日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在校园内通过开展尊孔、学孔、用孔的活动,举行拜孔仪式等,教育学生做一个尊敬师长、勤奋学习、关爱他人的好学生。“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学校通过“孝顺的孩子,文明的一代”活动或感恩活动等,通过讲座、体验活动、亲子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孝顺”这一传统美德的理解。班科教师还要利用早会、班队会等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少先队活动,评选“美德少年”“四好少年”等。

3.重视心理教育

(1)消除心理障碍。小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发展中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相互矛盾的起始阶段。加强心理教育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克服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融洽相处,从小培养其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

(2)消除精神障碍。虽然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受到生理发展的制约,但对于小学生的人生观的教育是必要的。我们知道,许多精神障碍的产生或由于思想认识有问题,或是由于思维方法出了偏差,而且在人的精神障碍中,其思想观念、信念态度、认知方法、思维习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可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着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信念态度、正确的认知方法、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

(3)培养耐挫能力。学生自入学前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涉人竞争环境。竞争在学校作为激励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机的手段和策略被广泛使用,短期内仍不会消失。在竞争压力面前,学生容易产生紧张、不安、失败和敌意,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则会演变成挫折感、焦虑感,以致产生谩骂、嘲笑、攻击、侵犯等一系列的嫉妒行为。甚至有些学生会选择脱离群体、自暴自弃,致使其心理畸形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心理教育,教育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竞争,能够得到检验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更客观地观察自己,现实的认识自己,获得认识自己的机会,加强自我批评的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带来的挫折,能正确面对竞争的失败,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将失败作为一种契机,认真探寻失败的原因,深刻检查自己,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耐挫力,从而形成正确的竞争观。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县城厢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