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学校文化,奠基儿童核心素养——基于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的校本实践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75次
  • 评分4
  • 25
  • 0

李守敏 陈六一

一、何谓儿童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其实,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作是素养研究的前身。尤其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简称DeSeCo)。“素养界定”项目首先确立了核心素养的功能:实现个体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基于此,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的生活需求;其次在此基础上研制核心素养的理论要素,并集合多方观点,认为学生应该形成的核心素养可概括为三大方向: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OECD将这三方面形象为“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

二、核心素养基于怎样的考量

1.国家的战略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进一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2.现实的需要

其实,在未获悉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意图,我校早已陷入困境:因为不为孩子的未来筹划,不为孩子的核心素养奠基,许多家长让孩子离开我们学校,甚至学校的教职员工也都把自己的孩子转到外校就读。职业的成就感、学习的乐趣在学校荡然无存。

3.儿童的倒逼

李希贵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应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可我们做得正好相反,当把分数作为唯一追求时,也就把学生逼进了畸形发展的胡同,所以学生抗议了。他们向新到任的李守敏校长痛诉:“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以外,我们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画画,甚至不会打乒乓球、踢毽子,更何况,我们连语数外的成绩都比不过人家,我们今后怎么办呀?”“一天到晚,不是做试卷就是听习题讲评,我们还需要音乐,需要欣赏,需要分享,需要友谊。”……

三、奠基儿童核心素养的文化脚印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痛定思痛中,我们不约而同地和窦桂梅率领的清华附小人,走上了一条相似的课程改革之路。我们期盼以课程,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共同体;以课程活动,让文化落地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步,与国外比较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在各国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较高,且符合我国教育政策的核心素养,研制了“学生核心素养问卷”,用以了解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倾向。通过问卷,超过80%的师生感觉应该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按从高到低排序如下:学科思维、兴趣爱好、礼仪、职业启蒙、良好性格。

第二步,聘请省内外专家如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江苏省规划办彭刚所长,与我校全体教师就上述领域开展再探讨,于是,确定以“五大”课程启动核心素养工程,“五大”课程的形式与目标描述如下。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学生陷入题海而又不能使得学业成绩得以提升的怪圈,逼迫我们思考减负增效的对策,于是“短课”的设置和“当堂反馈”呼之欲出。

所谓“短课”,就是在课表里每天将上午最后一节40分钟的课平分为二,用来完成老师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而编制的“当堂反馈”,全面取消各种教辅练习。以数学为例,“当堂反馈”以“闯四关”的形式出现,第一关指向基础知识,第二关指向基本技能,第三关指向沟通与应用,第四关指向兴趣拓展。利用短课,学生强化了当天的学习内容,加之评价及时,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更足;随后,老师面批面改,个别问题单独指导,共性问题做好记录,留待后面教学设计。学生的家庭作业主要就是思考第四关或一到两个兴趣挑战,因为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纷至沓来。

2.兴趣社团课程个性化

通过问卷和座谈,学生渴望老师带领他们发展的兴趣有:拉丁舞、独轮车、轮滑、演讲、数学小论文写作、足球、三门球等100多个。面对学生的热情,老师们也解放了自己的智慧,通过自我剖析,或个人认领或组队合作,实现了80多门课程的开设。剩下的20余个兴趣课程,校方或邀请家长或聘请校外老师一一开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可以说,这一长串兴趣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当下生活的情操,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活动和体验中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并能够坚持不懈。

3.绅士淑女课程常态化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友好交往,在与人交往中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能够调整、反省、管理自己的行为,有智慧地解决日常交往中的难题。为此,我校将绅士淑女课程排进课表,并利用校本课本以故事再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

4.职业启蒙课程角色化

职业启蒙课程是一种“播种”,通过角色扮演和创设不同的具有一定职业特征的岗位,如:小记者、新闻播报员、校园美容师、礼仪员等。使小学生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知和体验;

了解社会职业的多样化,知道社会发展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树立社会职业平等的理念;懂得职业是社会分工,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主要活动方式有:

第一,由学生分组以各种形式表演职业工作中的事件,2014年5月,六年级学生以晚会、四年级学生以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了全校范围的交流和展示。

第二,由学生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设想未来可能产生的新职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学校招募社区、家长志愿者,形成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生活。在交通安全专题项目中,学生向警察叔叔学习交通法规,模拟情境,明理导行;在信息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动画片,了解中国动画历史,尝试创作简单的动漫人物;在消防中队,学生了解苏州消防事业发展的过程,参与虚拟逃生……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课程通过开放性活动,体现了教育“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的思路与策略,拓宽了教育教学渠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5.成长导师课程渐进化

成长导师课程包含情绪控制、压力管理、性格锻造、健康生活和文化浸润五个板块,以美国中小学必修课程“健康与幸福”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五个板块循序渐进地镶嵌在六个年级12册教材之中,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活泼。并辅以学校的“新教育”传统“三民文化:学名人,唱名曲,读名著”。

以及地方特色:园林文化。

例如:“管理压力”单元,虽然每册都是八个页面。但三年级上册先介绍日常压力和什么是积极压力,继而教会学生如何减少日常压力,最后批判性思考:做负责任的决定。

到了四年级上册,先是唤醒学生感受压力发生时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并链接艺术:画压力,接着介绍管理压力的方法,继之链接体育:压力克星,最后图画批判性思考。

到五年级,开始解释压力源,接着分析健康压力和有害压力,提示可登录www.mmhhealth.com,寻找更多和健康有关的职业,描述管理有害压力的两种行动,批判性思考:一位朋友正受有害压力的影响。他如何做才能缓解压力?

通过近两年田野式实践,我们试图赋予素养以可教、可学、可测评的内涵特质,并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中寻找理论依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追问“培养什么样的人”,想必有着一定的反思意义,也似乎可以回答朱永新先生对我校的期许:面向平民办教育,服务社会育英才。何况,随着城镇化的大面积实现,像我们这样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又因各方面原因一时寻找不到学生生长点的学校,或许不在少数,也许我们的努力方向可以成为一个供解剖的标本。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