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校长管理正文

校长要加强对教师的育人工作

  • 投稿脑洞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51次
  • 评分4
  • 83
  • 0

黄文龙

学生是教师的育人对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工作。教师是校长的育人对象,因为校长是“师者之师”,校长要提升教育质量,就必须不断地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以更好地推动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要达成学校的发展目标,校长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育人工作,更要加强对教师的育人工作,忽视对教师这些育人者的引领,学校的工作成效就将大打折扣。

一、培育教师践行价值观念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成人之道”,就是培养“仁”与“智”统一的理想人才,“成人”的关键是“成性”,也就是培养人的德性。对仁与智的关系,孔子说“未知,焉得仁?”,意为没有“智”怎能有“仁”,即是没有对“智”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自觉的“仁”,所以仁与智是密不可分的。儒家很重视人的存在价值,古代书院探索的多是“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社会、人际关系越是复杂,“成性”就越是值得探讨。每当社会有重大变革,人们的观念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观念决定生死”这句被企业普遍接受的话,对每所学校、每个师生的生存与发展也同样适用。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有其价值观念,人们都在价值观念下行动。我们听说过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我们见过无聊、无助、无力的“亚健康人”,那是一些远离健康的价值观念的失败者或边缘人,每个教育者都应该避免滑向那个群体之中。校长不能强制每个教师都有一样的价值观念,但校长可以引导教师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使每个教师都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悲悯宽容的情怀,鼓励教师去践行健康的价值观念。

1.荣誉观念。鸟珍惜羽毛,人珍惜荣誉,这是常理;儒家文化圈的人都比较爱面子,爱面子的人不易有理性的荣誉观念。荣誉观念是自我对特定目标的最真实的追求,契合自我追求的目标才会产生荣誉感,不同族群、阅历、信仰乃至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其荣誉观念都会有差异。因此,荣誉观念也可以用来作为激励人的追求的手段,可以用来提高人的行动效率。校长应该引导教师明确荣誉是虚的,但虚并非无,就像客厅虽然“虚”却最具应用价值。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破与立都在深入进行,信仰碎片化是一个严酷的现实,但与其抱怨客厅杂乱,还不如动手收拾布置。校长不能让教师问道于盲,理应主动引导教师构建健康的荣誉观念。

2.责任观念。教师个体总要扮演着若干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应该担负的责任。做人父母要养育子女,做人后辈要孝敬长辈,做教师要教育学生,做校长要发展学校,这些都是人们对各种角色应该负担的责任的认识。所谓“责任”,就是“指定”,就是告诉或者期待这个角色应该在什么范围里做什么事情,不做事情或者超越限度都是违背责任的,所以有人也把“责任”形象地喻为应该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可以约束自己,也可以约束别人,甚至可以用来达成私利或者牺牲他人。校长应当着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让教师体会弗洛姆的话,“责任感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职责,而是对我所关切的恳求的反应。责任感与反应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反应即‘回答’,承担责任亦即准备反应”,不断鼓励教师用责任感去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典范。

二、培育教师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高质量教育是民众最为合理但又难以满足的需求,高质量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个学生的成长,会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教师虽然不能全程参与学生的成长,但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关注和调控着教育的进程。现在的教师更加讲究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更加理解互助合作、交往互动与教育教学的社会性,理解人文、科学与教育教学的联系,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些都是校长应该看到的优势部分;现在的教师也会更加频繁的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承受着更多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这也是校长必须看到的劣势部分。奥伊肯说过,“倘若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谋求进步,就必须有明确的问题和明确的突破点。由寻求生活意义而产生的经验提供了足够多的问题和突破点,因为从这些经验中我们开始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及我们应当沿着哪一条特定路线去努力”。要引领教师提升教育质量,校长就要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的提升搭建平台,注重激发教师的发展愿望。

1.自主发展。教师听多了“责任感”“荣誉感”乃至“羞耻感”“负罪感”,却鲜有人探究附在后头的这个“感”字有何意味,要知道它发自内心,是在警醒自己,是在鞭策自己,没有“感”就没有内驱力。任何推动教师个体发展的外部力量,都无法改变不愿意发展的自己,只有自己愿意,外部力量才能协同推动。

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身的发展需求,即便自己对自身的现状和潜力还认识不够,对发展前景还有些迷茫,但毕竟自己最清楚自身的强弱,也最清楚自己的需求。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就是让校长做戏台下的看客,校长可以调动所需的资源来促成教师的发展,在关键时刻给予教师以有效的支持。校长还必须让教师明白,“没有限制的自由肯定是不存在的;脱离了社会秩序就没有人的存在,人只能通过社会秩序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心理学家也反复告诫过,还有不少成年人不知道怎样成为真正的人,这些人有时会带给自己甚至带给他人灾难。

2.乐意发展。历代中国人都对“悬梁刺股”之类的“发愤苦读”赞赏有加,不少人把“学海无涯苦作舟”奉为圭臬,但仅仅把“苦”当作一块敲门砖,一旦有成,“苦”就被抛弃了,甚至连“读”也有弃置之虞。虽然大家都知道学习乃是发展的基础,但怕苦却是人之常情;有资料显示,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在当前这是足以让多数的中国教师汗颜的。把事情当作事业,做起来就会快乐;把事情作为职业,即便累点也感到是分内事;把事情看作负担,做起来就会感到痛苦。校长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中心和文明中心,就要引导教师个体乐学、乐教、乐研,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如果把长远目标分解为许多小目标,人就会在前进途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校长要引导教师不断在快乐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如果长期以痛苦推动发展势必难以为继。

三、培育教师完善健康人格

多数事业有成的人谈及对教师的印象,都基本上记不清楚教师教过什么知识,由此很多教育行家都把用健康人格去打动学生作为对教师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人格从来就是评定人物的重要指标,人们钦佩文天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百折不挠的人格精神,也嗟叹钱谦益有志经世济民却又进退失据的人格亏缺。校长和教师都明白,从权贵到草民,从身前到身后,从工作到生活,从发展到享受,人格都是重要的一部分。人格是个人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结合体,或者可以简洁地称之为“个性”,由于人的本性丰富、微妙、多样而且多面,有时候表里并不一致,因此评判人格时大多是指的一个人个性的外显部分,至于多重人格之类,只能由专家去确定。当个体在与他人或外物产生关系时,其表现会有正常的一面,也可能存在有问题的一面,教师要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尽力弱化或消除问题的危害。人格是相对稳固的,每个人都有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他人的人格特质,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人格特质也处于缓慢的变化发展中。校长要引导教师增加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因为“教育的过程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更多地促使教师在自我教育中完善人格,引领教师管理自己并善待他人。

1.管理自己。正常的人都会在意自己,在意自己就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自问“我是谁”,就是怎么看待自己,还有一个是代问“你是谁”,就是揣测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问“我是谁”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代问“你是谁”则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更深更好的印象。在意自己就要管理自己,在校长眼里,教师和学生有一点非常相似,就是他们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就教师而言,校长更在意的是教师心理的成熟,是教师人格的完善。我们知道,在孔子心目中,“仁”是人生的追求,达到这个目标是极其艰难的,但孔子又给了沦肌浃髓的教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健康人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想了就做,目标就攥在自己手上。完善人格,关键在于自己有意愿并且认真持续地去学习、去行动、去研究、去调控。每个教师都管好自己,学校的很多难题就将消弭于无形。

2.善待他人。教师的活动圈子相对较小,即便是现代交通和通信手段使教师联系面有所拓展,但真正与职业相关的接触面还是不大,大体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重在学生和同事,校外重在学生家长、社会上与自己专业发展相关的人士以及自家成员。教师的自我实现主要体现在人格上,善待他人就能为自身发展加分。但善待他人并非易事,因为有的教师非常看重知识、名誉等“资本”,有的教师对分数或者待遇锱铢必较,有的由于资格而傲慢,有的由于言辞而记仇,还有人稍不顺心就感到莫此为甚,因此,平等和善意就成为教师善待他人的出发点。校长应该经常开导教师,为教师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善待搭桥铺路,促成教师健康人格的形成。

学校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校长应加强对教师的育人工作。从计划到行动,从组织到协调,从评估到调控,从个体到全部,校长要着力在做人价值、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上培育好教师,使每个教师都能为学校、为学生,也为自身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市福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