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班主任管理正文

家访———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 投稿段知
  • 更新时间2017-06-14
  • 阅读量292次
  • 评分4
  • 46
  • 0
每逢期初和期末,又是教师家访时。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诸如“千名教师进万家”等家访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着。但是,细究一下,你会发现参与者意兴阑珊,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家访还是有必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家访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渠道,是家校联系的纽带。可以说能否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关系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成败。随着学校教育的日益普及,许多本该由家庭和社会承担的教育管理责任转移到了学校的身上。而这种责任的转移,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管理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下,学校除了加强第一课堂的管理、提高第一课堂的效率外,恐怕还应该重视家庭这一教育场所潜力的挖掘。

在应试教育大有市场,而素质教育也倍受关注的今天,面对良莠不齐的莘莘学子,要完成教育管理任务,单靠加强学校一己之力,显然已是力不从心了。而在我们教育视线之外,同时又经常接触的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了。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也就是说,家长有教育的责任。而随着家长素质的日益提升,他们也具备了参与孩子教育的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有效地、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形成大教育的概念,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分子。把学校和家长捆在一起,形成家校合力。

不过,要想充分发挥家庭第二课堂的功效,真正让家访成为家校联系的纽带,还需要我们对家访的每一个环节做精心的准备。

第一,家访前要认真“备课”,做到有的放矢。家访,可不是上门喝杯茶、聊个天那样简单。事实上,家访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翻版,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是舞台由课堂转移到学生的家里而已。所以,我们家访前,首先目的要明确。家访的目的通常不外乎是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更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工作。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以及他们在家庭里的表现状况,最终形成家校合力。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就远比这个复杂了。为此,事先要尽可能多地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家长的素质、脾气及社会关系等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设,制订出相应的方案。真正把家访当作是一堂面向家长的“公开课”,精心设计。如此可以提高班主任的威信,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信心。

第二,选择适当的谈话内容。鉴于目前教师的工作强度,家访的日益淡出。唯有在学生犯错时才会被老师偶尔采用。久而久之,家访也慢慢成为犯错学生的专利了。而这种家访,自然就带有兴师问罪的味道。因此,学生怕老师家访, 他们甚至为家访配了个歇后语———今夜有暴风雨。而家长也不欢迎老师家访。他们认为老师的来访总是告状、揭短。这对于不管是望子成龙,还是破罐子破摔的家长都是又一次的精神刺激。等老师走后,这场暴风雨也就在所难免了。而这时成为“专政”对象的学生,对于老师自然也怀恨在心。这样家访,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久而久之,我们家访的意愿也日渐淡薄,剩下的也就只是对家长不合作的抱怨了。

事实上,在家访沟通中,教师传递的内容是对爱护教育对象体现,是对希望他们上进的关注,那就必须在教师的言行中的每一细节体现出我们对于他们人格的尊重,关心他们成长的每一细微之处。所以,家访时,我们要做到公正、客观,重点介绍学生身上的优势及生活上的闪光点。哪怕这些与别人相比是多么的不起眼,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至于在指出缺点时,要把握住既能引起家长重视,又不至于挫伤其自尊心的度。那样,把孩子成长看成是自身人生价值全部的家长自然会尊重老师的意见,从而静下心来全力配合学校的管理了。

第三,选择适当的谈话方式,创造和谐的交谈气氛。家访的对象是家长,交谈方式直接决定着家长的合作程度。因此,在家访时,我们必须态度诚恳,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倾心交流,力求让家长产生共鸣,赢得家长的信任。在这样良好的心理背景下坦诚相待,畅所欲言,班主任的激励或批评就容易被家长接受。反之,若我们板着脸孔,在感情上就站在了学生及家长的对立面了,那是很难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的。

当然,家访的后续管理工作也是不可放松的。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才能巩固胜利果实,切忌抱有一劳永逸的心理。成功的家访只是良好的开端,真正的考验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苍山中学浙江天台县始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