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班主任管理正文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结构下的外语教育研究初探

  • 投稿仁言
  • 更新时间2017-04-25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59
  • 0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多语言、多文化、多民族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在双语教育结构下的外语教育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结构下的外语教学的对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语习得

“当一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语种时,操不同语种的集团之间的交流就会产生双语问题,一部分或大部分人就会去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这些语言一般是对方的语言或双方都比较熟悉的语言”(李儒忠: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 3月第 1期)。双语教育问题是当代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在制定、实施语言文字政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等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以汉族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多民族国家,教育和文化的传播大都使用汉语,因此,汉语是各民族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工具。然而,在 56个民族中,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着 80多种语言,其中,大部分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会使用汉语。贵州省是一个以苗、布依、侗、仡佬族等为主的内陆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语言,但是这几个民族虽有语言却没文字,多年来以刻木、结绳记事的苗、布依、侗等各族吃尽了无文字的苦头。大部分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转用汉语语言,因此产生了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的现象。随着 2001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小学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三语教学现象随之产生。民族语言、汉语和外语共同构成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语言图景。如何在双语教育背景下来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应当引起重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语言( L3)习得是随着第二语言习得( L2)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迁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在 2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三语习得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其认知规律。这里的第三语言,并不具体指语言的数目,而是指除了学习者的母语( L1)和已经掌握或基本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三语学习者都是有经验的语言学习者,其语言能力有别于操单语的学习者(Cook, 1995)。

近 20多年来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发展迅速,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普遍语法等多个角度对涉及该领域的诸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一语、二语对三语的影响( Thomas,1998; Leung, 2005)、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差异( Klein, 1995; Cenoz, 2006)、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 Cenoz and Valencia, 1994)、儿童早期三语现象(Hoffman,1985)、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及其相互作用(Hufeisen,2000)、三语语用产生与语用意识(Jorda,2005)、双语语境中第三语言的认知规律研究等。对三语习得较系统、并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是 J. Cenoz、 B.Hufeisen和 U. Jessner编著的《第三语言习得中跨语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该书汇集了该领域多位专家从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对三语习得中跨语言影响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迁徙、干扰、回避、借用、中介语、逆向迁移以及与二语有关的语言丧失等方面。

相比之下,国内三语习得的研究相对较晚,开始于 21世纪初。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些不凡的成就,但仍处于起始阶段,如在 CNKI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只寥寥几篇就是证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发表在 2010年 0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 2篇相关文章。其中,曾丽、李力通过比较分析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差异指出三语习得是一种独特现象并可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蔡凤珍、杨忠以新疆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 L2与 L3高度相关, L2水平对 L3习得有显著影响,通过 L2而非母语来习得 L3,非均衡双语者对 L3习得也发生了认知上的积极影响。此外,其他学者也在该领域做了很多探索,如刘承宇、谢翠平( 2008)以某高校英、日专业学生为受试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语言距离(心理类型)、外语学习顺序、学习者外语水平等三个方面调查分析了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的跨语言影响及其体现层面和制约因素;朱效惠( 2008)分析了三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二语、三语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复杂性,尤其是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并指出了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近 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跨地区、跨民族交流十分普遍,多语教学日趋普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母语、第二语言是汉语)语境下的第三语(目的语是英语)教学和多语现象日益兴盛。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并论述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涉及的多语际影响并对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如:“三语习得及其对新疆多远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的思考”(李珂, 2010);博士论文“苗族学生在三语习得中元语言意识的发展”(曾丽, 2010);“藏、汉、英三种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研究”(崔占玲、张积家, 2009)等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语境下对第三语言的认知及学习规律的相关研究。

二、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贵州省,生活着操用不同语言的众多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少数民族元素是贵州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贵州省的经济、教育、文化一直落后于其他省份,少数民族的外语教育也不例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师资缺乏,学历偏低

笔者曾多次参与遵义市各县市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就 2012年在务川仡佬苗族自治县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发现在较偏远的乡村中小学,甚至县城中学,大部分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有的教师连基本的发音都不准。有些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其他专业的一些毕业生进行短期培训,让他们承担外语基础教育工作,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严重的语音语调问题,明显的讲解错误等,这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语音学科知识,又缺乏教育学知识,不能适应新课标对外语教师的严格要求。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差、教学点偏僻且分散,使得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非常繁重,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

(二)双语环境下对外语教育的价值审视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接受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教育之后学习外语就是一个三语学习的过程。三语课堂上三种语言的相互接触和冲突成为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一大景观。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同堂学习的情况比较普遍。多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因此,其外语学习涉及到三种语言间的认知加工和信息转换,所以,民族地区理想的外语老师应该掌握三种语言——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实施教学。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缺乏三语教学的基础,从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来看,三语教学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具备三语能力的教师,大多数英语教师为汉族,不懂民族语言。在课堂上,多数教师不能有效第进行课堂语码转换,无法满足不同民族背景,不同三语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例如,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苗族学生从小接触的是苗语,他们的二语(汉语)程度很低,因此,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用民族语言组织教学。

(三)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手段落后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非常匮乏,以务川仡佬苗族自治县为例,大多数乡镇学校教师上课几乎都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组织策略单一,几乎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师师资严重匮乏,学历偏低,并缺乏双语和三语教育培训,加之过重的教学负担又限制了他们脱岗接受职后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很难较好地理解和执行新课标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结构下的外语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的素质培养

搞好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是关键,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一,三语教学教师须具备信息获取、整合和利用的能力;

第二,具有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计划、组织、监督、评估、控制、调节能力;

第三,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

当然,作为民族地区的外语老师,除了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双语(即汉语和民族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实施三语教学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老师。教师唯有不断健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民族外语教学。

(二)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模式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三语教学,一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在民族地区的外语学习中,民族语言、汉语和外语三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或干扰,在课堂上,三种课堂媒介语言间需要进行语码转换。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母语、汉语的双重干扰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之一。要避免和减少干扰,充分发挥三语教学的正面作用,就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遵循三语学习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知识的分析和语言加工的控制相结合,特别注意设计能使学生源语言意识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充分利用的教学活动。具有三语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情况有效发挥三语的课堂语言作用,进行三种语言的形态转换,能够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所教授内容的难易度适当予以调节。对容易接受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英语或二语来讲授,在讲难度较大、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介语言的语码转换。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语言学习积累的学习经验,体现多语学生的主体性。

进行三语语言迁移的研究。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外语学习者在语音、句法、词汇、语用等方面三语习得过程的影响和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

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收效也是不同的。因此,改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 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外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双语语境下的外语教育的探讨,讨论了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的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Fouser R.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Language research,1995(31).

[2]李儒忠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 [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3]刘全国 ,姜秋霞 .我国民族地区外语三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阐释 [J].西北师大学报 ,2010(05).

 

[4]曾丽 .从“三语习得”视阈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 [J].民族教育研究 , 2012(01).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研究重点项目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语境下第三语言认知规律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A088。

作者简介:刘小平(1968-),女,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